(一) 粮食生产
扬州在占全省12.8%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占全省15.8%的粮食。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8亿公斤以上,商品率在17%~20%之间,为保障粮食供给,作出了贡献。粮食播种面积一般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左右,农民家庭来自粮食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60%以上。199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2.25千公顷,产量476.84万吨。其中,夏粮播面372.89千公顷,产量155.99万吨,分别占粮食播面和总产量的47.07%和32.71%;秋粮播面419.36千公顷,产量320.84万吨,分别占粮食播面和产量的52.93%和67.29%。在夏收粮食中,小麦面积287.68千公顷,产量121.98万吨,分别占夏粮面积的77.15%和夏收产量的78.20%;在秋收粮食中,水稻面积369.14千公顷,产量303.10万吨,分别占秋收面积的88.02%和秋收产量的94.47%。水稻、小麦是全年粮食的主体,尤其是水稻生产,单产高、总量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
90年代以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因而全市粮食总量徘徊不前。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比1990年的491.12万吨减少14.28万吨,比1984年(历史最高年)减少51.89万吨。总产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亩产却保持上升趋势。1995年,粮食平均亩产401公斤,比1990年高34公斤,比1984年高23公斤。
(一) 粮食生产
浙江粮食耕地面积通常约1 400千公顷,占总耕地的80%左右。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3 300千公顷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70%以上,春粮(大麦、小麦等)占20%左右,夏秋旱粮 (玉米、甘薯、大豆等) 不到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中间起伏较多,呈螺旋形上升。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430.05万吨,全省缺粮127.4万吨。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粮食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省粮食产量恢复到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省粮食亩产达到276公斤,比1949年的170公斤增长62%;总产量达到761. 2万吨,比1949年增长77%;人均占有量达到319公斤(按当时2 386.5万人口计算),基本上实现自给。
1956—1966年,通过改革农田耕作制度,发展连作稻,发展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粮食亩产量大幅度提高,1966年全省粮地复种指数达159. 3,粮食亩产量达437公斤,比1955年增长58.3%; 总产量突破1 000万吨大关,达到1 012.45万吨,比1955年增长33%,成为全国第一个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亩产400公斤指标的省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334公斤。在只占全国约1%的土地上养活了占全国约4%的人口,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7—1978年,在继续改革耕作制度,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认真总结农民丰产田的经验,推行了一整套和耕作制度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概括称为“良制、良田、良种、良法”四配套,使全省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1972年全省早稻亩产突破300公斤,全年粮食亩产达到541公斤,比1966年增加23. 8%; 总产量达到1 289.85万吨,比1966年增长27.4%,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超千斤(市斤)的省。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628公斤,总产量达1 467万吨,分别比1972年增长16.1%和13.7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经营自主权扩大,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上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推广,使粮食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4年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亩产量达到790公斤,总产量达到1 817.1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5. 8%和23.85%。1984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3.23倍,亩产量增长3. 65倍,人均粮田占有面积从1. 19亩减少到0. 65亩,人均占有粮食却由206公斤增加到455公斤。1985年以后,由于耕地面积锐减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产量下降,多年徘徊在1 550万—1 600万吨之间。1992年粮食总产量1 553. 5万吨,仍比1978年增长9.88%。
1. 水稻。水稻是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稻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省水稻平均亩产量为123.3公斤,总产量333. 6万吨。1953年,浙江省农林厅在调查总结农民水稻高产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浙江省1953年栽培技术纲要草案》,推行了以适应密植为中心的“七大技术”,即选用良种,培育壮苗,精耕细作,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和防治病虫害,加上粮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到1955年,全省水稻亩产量增加到194.8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57. 98%,年平均增长9. 66%; 总产量586. 95万吨,比1949年增长75. 94%。
1956年,浙江开始改变耕作制度,推广连作稻,到1957年全省连作稻种植面积已达31. 27千公顷,占水田总面积的20%,比1955年扩大了4倍多。进入60年代,注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大面积推广矮秆良种,以此逐步取代高秆品种,提高了早稻产量。到1966年,全省水稻总产量达到855.55万吨,比1955年增长45. 76%。
1966—1971年的6年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稻平均亩产降为238. 66公斤,年均增长速度为1.0%。1972年矮秆良种种植面积扩大到占早稻面积的60%,水稻平均亩产量回升到269.4公斤,全年总产量达1 020.85万吨,比1966年增长19.3%。1976年以后,推广籼型杂交水稻,到1979年杂交稻面积占晚稻总面积的32. 51%,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水平。1972—1979年的8年间,水稻平均亩产量达280.93公斤,比前6年增长17. 7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1%。
80年代初,浙江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1980—1984年的5年间,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351.75公斤,比前8年增产25.21%,年均增长速度为5.01%。1984年,水稻总产量达1 510.75万吨,比1978年增长24. 9%。1985年以后,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1992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 317.9千公顷,总产量1 299.8万吨,同1978年相比,播种面积减少8.8%,总产量仍提高7.5% (表3-2-7)。
表3-2-7 不同时期水稻生产发展水平表
年 份 | 年平均播 种面积 (千公顷) | 年平均亩 产 量 (公斤) | 年平均总 产 量 (万吨) | 年平均粮 食总产量 (万吨) | 水稻总产 量占粮食 总产量% |
1949 1949—1955 1956—1965 1966—1971 1972—1979 1980—1984 1985—1992 | 1 804.2 1 935.1 2 363.5 2 391.1 2 539.3 2 503.7 2 366.5 | 123.30 179.22 168.25 238.66 280.93 351.75 375.52 | 333.60 520.21 596.49 856.02 1 070.10 1 321.01 1 325.91 | 430.05 667.90 774.41 1 032.94 1 299.31 1 593.53 1 592.71 | 77.57 77.88 77.03 82.87 82.36 82.90 83.25 |
2.旱粮。浙江省的旱粮作物有禾谷类、豆类和薯类三大类。禾谷类作物有大麦、玉米、粟(小米)等,蓼科作物的荞麦也包括在内。豆类作物有大豆、马料豆、蚕豆、豌豆、绿豆、饭豆(乌豇豆)、赤豆等。薯类作物有甘薯(番薯)、马铃薯(洋芋)、蕉藕、芋等。
50年代,全省旱粮平均播种面积1 241. 72千公顷,占粮地总复种面积的38.75%,比1949年的1 133千公顷增加9.6%; 年平均总产量164.98万吨,比1949年增加71. 05%。60年代以后,旱粮年平均播种面积稳定在800—870千公顷,比50年代下降333千公顷;旱粮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量达到130.92公斤,比1949年增加130. 7%,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72.1%。70年代,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大幅度提高,旱粮总产量直线上升。70年代旱粮年均总产量为225. 16万吨,比60年代年均总产量增加35. 65%,比1949年增加1.3倍。80年代旱粮总产量又比70年代增加16.61% (表3-2-8)。
表3-2-8 不同时期旱粮生产发展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年 份 | 年均种 植面积 | % | 年均亩 产量 | % | 年均总 产量 | % |
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2 | 113.30 1 241.72 845.22 918.25 828.75 881.21 | 100 109.60 74.90 81.05 73.15 77.78 | 56.75 88.75 130.92 163.50 211.41 192.46 | 100 156.07 230.70 288.11 327.53 339.14 | 96.45 164.98 165.99 225.16 262.81 254.10 | 100 171.05 172.10 233.45 272.48 263.76 |
分品种看,种植面积除甘薯外,其它作物都比1949年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大豆和玉米。大豆,1949年种植面积为151.7千公顷,到90年代初不到66.7千公顷;玉米,50年代种植面积162. 19千公顷,到90年代初仅47.4千公顷,为1949年的43.56%。年均总产量,90年代初比50年代,玉米大幅度下降,甘薯略有减少,春粮大幅度增加,大豆基本稳定。
大麦生产。70年代以后发展很快,全省年均种植面积突破200千公顷,到80年代达246. 25千公顷,比1949年增加53. 78%;年均总产量71. 75万吨,比1949年增加6. 5倍,其中1984年达到298千公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居全国第2位; 年均亩产量90年代初达到200多公斤,比1949年增加4倍多。
大豆生产。80年代以来,年均亩产量129.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亩产量高45%左右。其中平湖青仁乌皮大豆、平湖粗黄豆、兰溪大青豆,以及慈溪大白蚕豆、菱湖白扁豆等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是浙江的五大传统名豆,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春玉米生产。90年代初,浙江大力推广麦—春玉米—甘薯三熟制,使春玉米有较大的发展。1990年,全省种植面积20千公顷,均获高产稳产,在中心示范方亩产量一般在400公斤左右,其中有0. 169公顷全年亩产实现吨粮,占旱地面积的68.7% (表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