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 互助组的形式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三) 互助组的形式全省互助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表8-2-1 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情况 单位: 万个、万户
2.常年互助组。特点是,组织固定,常年互助,有生产计划和初步的分工分业,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如记工清工),在互助内容上,亦由简单的劳畜互助,进到结合技术、结合副业和结合供销。有的还积累了少量的公共财产。其中一部分组发展成为联组、包工包产组,给以后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准备了条件。 3. 专业生产互助组。如运输组、副业组、茶叶组、蚕桑组等。这种生产互助组可以把大家的零散力量集中起来,并且可以按专长分工提高技术。仅1951年,全省就组织起茶叶生产小组3 297个,通过互助,提高了茶叶生产技术。德清县有两个乡的蚕农组织起来共同催青,共同饲育,共同烘茧,并且制种3. 7万张,质量上超过了制种厂,成本则低了一半。渔区的渔业生产互助组,也属于这一种。1952年,全省共有各种形式的渔业生产互助组1 363个,入组渔民1. 9万人,有渔船3 710艘。到1964年,渔区的渔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2 241个,入组渔民占渔民总数的26%。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