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17世纪欧洲宫廷画中男人的胡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世纪欧洲宫廷画中男人的胡须

分类:【风俗文化】

在中国古代,面白有须是对美男子的评判标准,有句话这样说道: “男儿无须不美。”胡须不仅是男人性别的标志,更是成熟男子魅力的体现。《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五绺长髯”为他赢得“美髯公”的美誉,鲁迅先生那浓密而倔强的胡子,更加显露出他的坚韧性格。在西方,男人们对自己的胡须更是情有独钟。从文艺复兴以后的人物画中,我们不难发现,贵族男子们把胡须美化到了极至,个个修剪得精致有加,神奇十足。

上面这幅画,描绘了17世纪一位着装讲究的理发师为一位男士精心修剪胡须的情景。在当时,男人蓄须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身为宫廷贵族的男人才能享受蓄须的特权。由此可知,画面中这位修剪胡须的男士无疑是位地位显赫的贵族,他的胡须像个倒置的菱角,颜色浓黑,两头微微上翘。和边上那位没有蓄须的男子比起来,充满了贵族气息。为了保养好这个贵族“招牌”,男人们可真是煞费苦心。他们为胡须涂油、染色,甚至还专门准备了一个胡子袋,睡觉时套在胡须上,为了不破坏它的“造型”。如此奢华的待遇,想必也只有宫廷的男人们才能“消受”得起。

如今,不知是生活节奏快了,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出于整洁卫生,许多男人已经不再留须。男人们不再把无须认作不美,反而留着胡子倒常给人留下邋遢的印象。不过,就像服饰风格会复古一样,不定哪一天,蓄须也许又会重新成为时尚的“新宠”,画面中“美须”的场景又会重现于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