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夕之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夕之祭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各地七夕祭祀风俗大致类似。民间普遍将织女称为“七星奶”、“七星姑”等加以祭祀。明弘治《八闽通志》卷3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说:“七夕,乞巧,陈瓜豆及醴,小儿拜天孙,去续命缕。”闽南各地俗供奉“七娘妈”,一些彩纸糊成的七娘轿或七娘亭都要以七为数。当地一岁的孩童俗称“新契七娘”,十六岁的俗为“洗契”。在七夕这一天除供奉七娘轿、七娘亭等物外,还要买一个七娘灯挂在房门,蒸花包子馈赠邻里,以祈七娘妈保佑平安。漳、泉一带青年女子多于夜静时设瓜果,燃香烛于庭中,独坐相待,如闻鸟雀等声,谓之“报巧”,如闻鹊声,谓“得巧”。古时的乞巧活动常常闹到深夜。闽东一带少女、少妇拜织女,不仅乞巧,更主要是倾诉心事,祈求如愿。事前约好朋友联合举办,并斋戒一天。七夕之夜,参加者沐浴梳理停当,在月光下设香案。焚香礼拜后,便围坐一起吃花生、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大凡少女都祈求自己越长越漂亮,将来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 七月初七又俗称“魁星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旧时福建各地民间都有七夕祭祀魁星之俗。《闽杂记》卷1说:“龙岩州士人皆戒蛙,七月七日为魁星诞,必买大者祀而放之池中。”民国《诏安县志》卷1说:“私塾儿童竞以瓜果祀魁星君。”闽中等地民间文人雅士往往在七夕夜设香案,放置一个纸糊的魁星,高二尺许,善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持飘洒红髯,右手执朱笔。魁星前摆判品,其中应有一个煮熟的带角公羊头,两角束红纸。参拜者焚香鸣炮,顶礼膜拜。倘是人丁兴旺的人家,七夕之夜在天井中往往同时摆设祭拜织女、魁星的两张香案。女拜织女,男拜魁星,各祈其愿,煞是热闹。结束时再鸣炮,烧纸钱,并将魁星像一并焚烧。闽北明溪、将乐等地民间在七夕这天宴请亲友,称“做七吉”,亲友们带着文房四宝和糖饼来贺读书的小孩。建宁旧俗,七夕学童作乞巧会。学童们把平时所写的字纸卷成圆轴,外用金、银纸或色纸封好,在孔夫子的神位前搭成房状,然后由先生带领着向孔子行礼膜拜,祈祷学有所成。拜毕焚烧字纸,将纸灰送到河中使其漂走。 南平樟湖坂七夕蛇神祭祀活动 闽南诏安等地民间在七夕还有敬床公妈仪式。民国《诏安县志》卷1载:“人家并以瓜果、糖饭设睡床上。画五色纸为衣裳式,令十五岁以下子弟焚供,俗谓祭花公婆。男女十五岁者,就床食之,谓之出花园。”浦城、古田、霞浦、崇安等地,有七夕洗井易水之俗。在南平樟湖坂等地,七夕之日有赛蛇神的活动。谢肇?《长溪琐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朱船坂即今南平市的樟湖坂镇,此俗至今仍在当地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