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佛堂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万佛堂石窟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义县西北9公里处的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是辽宁省境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共有大小石窟16个,分为东、西两区。这些石窟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属于一个系统,在我国佛教雕刻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石窟的西区开凿较东区早,系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所造。西区有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六大窟,上层为三小窟。由于常年受大凌河水的冲刷,除第一窟外,其余五窟窟门都已经崩塌和损坏。现在的小门系后来所建。西区第一窟保存较好,有窟门3座,高2米,窟内高约5米,平顶方形,长7米左右。石窟正中有方形石柱通连窟顶,每面都凿有佛龛两层,尖拱以上的佛像、供养人像和上层佛龛中的佛像、供养人像与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等,系北魏时期作品,刀法刚劲有力。窟顶雕凿有飞天,窟门内部顶上还有三行千佛式坐像,窟门外顶有佛龛,龛内亦有佛像,窟门两旁有仁王像。石窟内,东、西、北三面壁上凿有佛龛,龛内有佛像。第五窟内有《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下层的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东区有石窟7个,建在入山小道的东山上,是北魏景明三年(502年),韩贞等74人建造的私窟。东区石窟以第三窟为最大,第六窟所遗石刻最多,有释迦坐像、千体佛像、维摩诘和文殊问答像、半残的仁王像和百戏造像。第五窟内存有北魏《韩贞造像题记》,东区中景明题字的书法,遒劲刚健,清丽典雅,被康有为推崇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东区石窟的山顶上,还有一座7米高的圆柱形小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骠骑将军王锴建造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凌河北岸的悬崖上。开凿于北魏,是东北地区石窟群之最早最大者,也是北魏石窟之最东最北者。分为东西两区,共有大小16个洞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距今已有1400余年。窟内佛像千姿百态,或立体全雕,形神毕肖;或倚壁浮雕,仪态生动。西区第五窟之《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书法遒劲精美,为魏碑体真传,康有为誉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评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西区各窟以第一窟最大,年代亦较早,惜造像已风化。第六窟尚存交脚弥勒坐像,低眉微笑,头发呈水波状,造型极为生动,是难得的雕塑精品。东区第五窟《韩贞造像题记》,为契丹早期的珍贵文物资料。 北魏石窟。位于辽宁义县西北9公里万佛堂村大凌河北山崖上,共有大小石窟16个。石窟分东西两区。西区9窟,在入山小道西边悬崖上。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个大窟,窟与窟之间还雕有许多小佛龛,除第一窟外,其余全都不同程度地受大凌河水冲刷而毁塌。东区共7窟,在入山小道的东山上。每个窟门也和西区一样被堵塞着,有的也变成了明窗。两区石窟的凿成年代,都有碑文记载。西区第5窟内有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得知西区石窟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所建造的。在东区5窟内有北魏《韩贞造像题记》,虽然原石残缺,文字漫漶,但也可看出东区的石窟系北魏景明三年(502)由韩贞、吕安辰、刘都、张惠初、刘胡堤等74人所建造的私窟。石窟坐北朝南,东、西、北三壁都雕有佛龛。龛内雕有佛像。以西区第6窟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由于河水冲刷和严重的风化,现在只剩下石崖的佛像露在外面,窟东西长8米,南北没有空地,仅有一个大弥勒佛像。高3.2米,叉脚倚坐,发髻作水波状,长眼、高鼻、薄唇,是吸取犍陀罗雕刻造型的表现形式。大佛的后座,原刻有释迦弟子,现仅存“阿难”一像,东边最上有小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下面刻千体形小坐佛8个,此外,还残存有半蹲式的菩萨像一个。西边只剩有一个高雕菩萨像。窟顶浮雕的大莲花,仅剩一半,也刻有飞天,但已风化。万佛堂石窟,是目前东北发现唯一一处较大的石窟群,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属于同一系统,无论在佛教史上和雕刻艺术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 万佛堂石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