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个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个主义分类:【传统文化】 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秦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主义”,即集权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 集权主义,指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这是秦文化制度层次显示出的特色。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秦统一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其中主要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这些制度自然不会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秦传统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什么秦的管理会有集权主义的特色?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迄今尚无满意答案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当与秦历史上长期处于军事战斗状态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秦史上秦与戎狄的军事冲突,起始很早。襄公建国后这一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秦人为了占有周天子赐予的歧、丰之地,同盘踞在那里的戎狄展开了极其艰巨的军事斗争,襄公本人即死于伐戎的征程之上。后历经文公、宪公(宁公)、出子、武公,到德公时,秦人才在陕西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军事斗争必然要求权力集中,绝对服从。这里没有给民主留下任何席位。正是这样特定的客观条件,造就了秦文化的集权主义。 由此出发,似还可对秦文化中某些特殊现象作出新的解释。例如对秦何以未形成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度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答案便十分清楚。战争的环境决定了秦拥立新君,必然要首先考虑其本领而不是嫡庶。过去《公羊传》以“秦者夷也”来解释秦的“匿嫡之名”,显然出于偏见。秦纵然受戎狄影响至深,但接受周文化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从马家庄秦宗庙遗址来看,秦对周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宗法制是有所继承的。 ① 既然如此,秦为何偏偏无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我们说,不是秦先天性排斥这一制度,而是客观环境不允许它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对此中之奥妙,为《公羊传》作注的汉儒何休似乎隐约有所察觉,故他讲秦之择君,乃“择勇猛者立之”。其所以如此,盖战争之需要也。很明显,这里绝非什么观念决定了现实,而是存在决定意识。由此一例,即可见战争的客观环境,对秦文化影响之深之大。由此一例,也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秦集权主义成因的理解。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30年代提出的。它主张对于外界一切有用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拿来”。鲁迅讲: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② 2000多年前的秦,自然不会有“拿来主义”这个词儿,但秦文化的的确确是拿来主义文化。这也是秦文化开放性的具体反映。其尤为突出者有两点: 一是秦对秦以外诸文化的拿来主义。 从有关传说来看,秦人远祖曾“拿来”过夏、商文化。相对之下,其“拿来”戎狄文化影响最大,以致被称作“戎化”,被视为“西戎之一支”。考古发掘表明,秦人远在居西垂时便开始“拿来”周文化,吸收了周人的制陶技术。建国后,在农业、青铜手工业,文字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更是全面地“拿来”周文化。例如属于春秋早期的宝鸡西高泉村一号墓出土的秦铜器,几乎全是清一色的西周风格,其中壶、豆两器,径直是西周遗物(豆铭中的“周生”,学者考定即周宣王时的“?生”) ③ ,这无疑是最货真价实的拿来主义了。战国时,秦又“拿来”了法家理论,使秦文化面目为之一新。至于像李斯所说的“弃击?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一类秦“拿来”山东六国文化的事例,实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另,史载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这固然是秦以征服者姿态搞的文化掠夺,但也未始不是他们文化拿来主义的一种变相表现。 二是秦对别国人才的拿来主义。 秦史上,曾在秦任职或为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一大批著名人物,如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枝、内史廖、士会、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商鞅、张仪、公孙衍、司马错、乐池、魏章、甘茂、甘罗、陈轸、齐明、周最、向寿、屈盖、魏冉、薛文、楼缓、寿烛、芈戎、白起、任鄙、吕礼、蒙武、尉斯离、胡伤、灶、王?、司马梗、张唐、范睢、蔡泽、将军廖、吕不韦、蒙敖、王 、茅焦、尉缭、桓 、王翦、李斯、昌平君、王贲、李信、王绾、冯劫、王离、赵亥、隗状、冯无择、王戊、赵婴、杨?、蒙恬、宗胜等,均是秦“拿来”的别国人才。为了更好地吸收外来人才,秦发展、完善了客卿制度,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储才”手段,对于积极引进并合理使用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 ① 应该说,这是秦拿来主义最成功的方面。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与之相匹敌。 功利主义是秦文化价值层次所具有的特色,它形成于商鞅变法之后,是秦文化“拿来”法家思想的结果。 大家知道,商鞅变法把秦的社会完全纳入了“农战”的轨道。这一重大变革对秦人精神面貌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两点上:一是造成了秦人“尚首功”之风。战国齐人鲁仲连称秦为“尚首功之国”,即指此。所谓“尚首功”,就是崇尚斩首之功,亦即崇尚战功。二是造成了“贪狠强力,寡义趋利”的世俗。这一点,汉人贾谊早在2000多年前便已经正确地指出了。他在《汉书?贾谊传》中说: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麻钮,虑有德色;母取箕?,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这里,请读者特别注意引文开头的“商君”二字。它表明贾生所言之民俗非秦所固有,而是商鞅变法后新形成的。 毋庸讳言,追求功利,乃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即使那些自诩看破红尘的宗教徒,亦不例外。不过他们所追逐的是宗教王国里的另一种功利罢了。所以切莫错以为功利主义乃是秦文化的专利品,其它文化就不讲功利。然而必须看到,秦文化的功利主义毕竟与其它文化的功利主义有所不同。法家化的秦人对功利的追求是赤裸裸的。它既没有蒙上道德的幕纱,也没有披上仁义的外装,更没有涂上浪漫的色彩。这就是秦的功利主义与其它功利主义的区别之所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