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古战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国古战场分类:【传统文化】 湖北当长江中游,江水流贯全省,汉水南来,与江水汇合于夏口,这里可说是中国的肚脐地带。汉末群雄并起,曹操据有北方,孙吴以江东为基业,一度建都于湖北鄂州;刘备经过艰苦的经营与开拓,先在荆州立足,再得益州成立蜀汉。三股势力在半个左右的世纪里不断摩擦、冲突,其前沿阵地都在湖北的长江两岸。当年,一幕幕或威武、或惨烈的战争活剧在这里演出。今天,那些遗留下来的古战场,自然成了人们考察、观光、凭吊的历史文化名区。湖北的三国古战场,可依蜀汉从无到有、由盛转衰的线索来理出端绪。公元201年,刘备接连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刘表疑其有异心,想在酒宴上翦除他,刘备察知,火速逃奔,路过一溪流时,马落水中,追兵掩至,那马突然跃起三丈,跳过溪面,得以逃命。这马跃檀溪的故事就发生在湖北汉水西侧的南漳县境内。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隆中也在湖北,今属襄樊,那里建有隆中三顾堂。“君臣鱼水会,风云四海生”,诸葛出山,为三国纷争打响了开场锣鼓。208年,曹操举兵南下夺取荆州,荆州牧刘琮投降,刘备仓皇南逃江陵,曹操选五千精锐骑兵乘势猛追。刘备逃至长坂坡抢渡沮河折而向东,命张飞将二十骑断后。张飞拒水断桥,策目横矛,立于河岸上向曹军喝道:“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敢渡河,刘备得免。这事后来小说、戏曲都作了渲染:“当阳桥头一声吼,吼断了桥梁水倒流。”与此同时,还有一段故事。刘备在逃奔中丢掉了甘、糜二夫人和幼主刘禅,赵云为寻找他们,在长坂坡左冲右突,拼力厮杀,七进七出,杀死曹营战将50余员,终于在乱军中找到了,便怀揣幼主,护卫二夫人,杀出重围。后人为纪念赵云单骑救主的德业,在长坂坡上竖立了“长坂雄风”的石碑。这著名的长坂坡战场就在湖北当阳县。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一年冬天。曹操据有荆州后,率水陆军马20多万(号称83万)居长江北岸的乌林矶,虎视耽耽,势欲歼灭刘备,并迫孙权降服。刘备联合孙吴,与周瑜率部5万,屯驻江南赤壁,誓死抵抗。长江两岸军垒密布,一场旷古未有的水陆大战拉开了。孙刘联军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利用火攻,适逢冬季难得之东南风起,“火猛风烈,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史称“火烧赤壁”,实际上大火是烧了北岸的乌林矶。这次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趁机据有荆州,经过这次战役,为三国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的长江岸边,临江的矶头为悬崖峭壁,壁呈红色,上刻“赤壁”两字,字长1.5米,宽1.05米,甚为壮观。历代来此的游人极多,很多名人留下了题刻。乌林矶古战场遗址,位于洪湖县城东20公里,与嘉鱼赤壁隔江相对。至今遗踪处处,如传说为曹操住处的曹操湾、曹兵死伤惨重的红血巷以及掩埋阵亡兵士的万人坑等,犹可寻觅。曹操兵败后,从华容道溃逃,华容古道(在今监利县)留下了一串传说,也留下了多处遗迹。刘备据荆州后,孙吴不安,周瑜用美人计想使刘备就范。刘备将计就计,娶了孙权之妹为妻,辞谢国太(孙权之母)后回荆州。周瑜领兵溯江追赶。刘备情急之际,诸葛亮率兵出现在浦口,迎新郎新娘入绣林山。这里后来就叫刘郎浦,在湖北石酋江岸,今为重要渡口,附近还有刘备城、照影桥、孙夫人城等遗迹。荆州事定之后,刘备发兵入川,再进而图北,以实现问鼎中原、兴复汉室的宿愿。为了保守荆州这一赖以生存的基地,派大将关羽把守。为防孙吴来袭,关羽接受孔明建议,筑了俞潭城,遗址在今潜江县浩口区。219年,关羽在襄阳率众围樊城,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关羽在前方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他骄傲轻敌,顾前不顾后,被孙权派吕蒙将兵偷袭。关羽失了荆州,败走麦城(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行至临沮,三面受困,决计从北门突围,哪知伏兵四起,勒马回头,被吕蒙部下潘璋用八道绊马索绊倒,关羽因之被擒杀,身首异处。麦城――远安县罗汉峪峡谷中的回马坡,都有历史遗痕。221年7月,刚登皇位的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便由四川率领大军顺长江而下,攻打孙吴。在今巫山、秭归一带两军首次交战,吴军先利。次年,蜀军水陆并进,沿江扎营,在?亭(今属湖北枝江县)摆开阵势,战线铺得太长,东吴大将陆逊以精兵突进,重演火攻故技,“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狼狈败退,不久病死。刘备托孤,陆逊被迷于诸葛八阵图,地点是在四川。而湖北?亭以上的地段,都是当年蜀吴交兵的战场。三国古战场在其他省份也有一些,而以湖北长江、汉水沿岸(如襄樊)最为集中。此外值得提到的还有张飞擂鼓台。宜昌西陵峡口,一峰如柱,拔地而起,临江石壁上刻有“张飞擂鼓台”5个大字,涂以红漆,吸引着江上过往客人。三国故事和人物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家喻户晓,三国古战场自然也会引起旅游者的极大兴趣,这是湖北值得开发的专项专线旅游资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