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衙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称掌管禁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为三衙。宋初,驻扎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周围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统辖,称为“两司”。真宗时,侍卫司马、步军一分为二,遂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分别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副都指挥使次之。南宋时,殿前司掌管皇帝随驾卫兵及步、骑各指挥之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之名籍;并各负责所辖军队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三衙虽统辖全国禁军。但无调遣之权。

宋代分掌全国禁军的三个最高统御机构的合称,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衙”通“牙”,牙兵乃唐蕃镇亲兵之称谓,从五代至赵匡胤各帝,多出自蕃镇,牙兵制相沿。故宋之禁军称“三衙之兵”。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三衙统兵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三衙鼎立,京师之兵,总于三帅,但只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发兵之权在枢密院。故三衙与枢密院互相节制,最高统御权在皇帝。南宋初,置御营使司,三衙统兵制度废弛,三帅不再统辖全国正规军,统军仅限本部少量兵马,地位低于诸路大军。高宗时,恢复三衙军,与御前诸军平列,但三衙仍不统全国禁兵,地位低于北宋。

宋代统领禁军的军事指挥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合称。五代后梁始置皇帝的侍卫亲军,后晋时扩充为朝廷直辖军,后周时又另设殿前都指挥使司,形成殿前司与侍卫司对峙之势。北宋初,又分侍卫亲军为马军司与步军司,并殿前司遂合为三衙,完成于宋真宗时。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或分称殿帅、马帅、步帅。分别负责各军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等具体事宜。9员三衙长官的品秩较低,自从二品至从五品,亦体现宋代贬抑武将地位的政策。北宋时,马军司和步军司在名义上还统辖各地厢军。北宋亡,禁军主力大都溃散,三衙军制亦随之终结。南宋恢复三衙,仅统领驻守行在临安府的三支正规军。参见“禁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