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论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论宗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之一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等三论而得名。此三论均为鸠摩罗什在东晋隆安至义熙年间,即后秦弘始年间(399-415)所译。此宗在中国之学统是:鸠摩罗 什――僧 肇――僧 朗――僧诠――法朗――吉藏。隋代吉藏为此宗学说之集大成者。中心理论为诸法性空之中道实相论,故又称“法性宗”。为阐明空无所得之道,建立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公元625年吉藏门下朝鲜僧人慧灌将此学说传到日本。此宗在日本奈良时代甚为流行。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故名。实际创始人是吉藏。其学统为: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鸠摩罗什译经多部,以关于般若性空的典籍为多,弟子三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佛教学术团体,称作“关河之学”。门下有“十哲”、“四圣”,只有僧肇精纯守一,为“门下解空第一”。吉藏推其为“玄宗之始”。什肇之学,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摄山栖霞寺,弘阐三论大义,广收门徒,其中僧诠颇有成就,因而有“摄岭相承”的统系。僧诠住摄山止观寺,世称“山中师”、“止观诠”,一生只讲三论和《摩诃般若》,把《中论》视做般若的中心正解。门下有所谓“诠公四友”,各具智解,而以法朗最突出。法朗奉敕住兴皇寺,被称为“兴皇大师”,教化弘布,门人几乎遍及全国,陈、隋三论学者多出于他的门下。而发扬摄岭相承学说并建成一大宗派的是吉藏。吉藏先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大开讲席,问道者常有千余人,世称“嘉祥大师” 。后受隋炀帝请住扬州慧日寺、长安日严寺。著有三论诸疏及《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一生讲三论百余遍,完成三论宗一系义学体系,形成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三论之学,在唐初盛极 一时。后随着唯识、华严、禅宗的相继建立和流行,三论宗逐渐衰微。三论宗的中心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说。在判教方面,以破一切有所得见为主旨,视大小乘为一道,不作高下优劣之分,而以无得正观为宗,立“二藏三法轮”,以判释迦一代之教。学术界也有认为三论宗非“宗派”而实为学派的。公元625年,吉藏门下高丽慧灌传三论于日本,为第一传;他的弟子智藏曾到中国研习三论,为第二传;智藏的弟子道慈,留学中国18年,后把三论之学带回日本,为第三传。三论宗在日本奈良时代甚为流行。

亦称法性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研习、弘传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得名。此宗初祖龙树是印度大乘教的著名学者。著有《中论》和《十二门论》等,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其弟子提婆著有《百论》及《四百论》,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之后又历经数代传到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年)来到长安,译出三论及其经典70余部、300系卷,一时间研究者群起,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但只有僧肇为罗什真传。后辈传人有南朝宋僧朗、南朝梁僧诠、陈代法朗、隋代吉藏。吉藏博取众长,著有《三论玄义》、《二谛义》、《法华玄论》等,正式建立了三论宗。隋代除吉藏外,还有许多学者弘传三论。至初唐时,曾广为盛传,后因法相、华严、禅宗的传播,三论宗逐渐衰微。会昌禁佛时,此宗章疏被毁,后经清末杨文会居士从日本带回有关章疏,后人才得以探讨此宗。该宗的基本思想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在判教上提出二藏三轮说。二藏就是大乘藏和小乘藏,三轮即根本法轮,指《华严经》校本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的一切大小经典,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在教义上此宗立有真俗二谛和人不中道等义。三论宗的思想教义曾经由朝鲜僧人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