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与农事相关的节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与农事相关的节日

分类:【地域文化】

云贵地区各民族基本属于农耕民族,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在过去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节日祭祝活动,表达其免灾灭祸、五谷丰登的心愿,由此形成了许多与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相应的节日。其中虽不乏宗教色彩,但也充溢着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收获时节的喜悦心情。

1. 火把节

火把节是盛行于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阿昌族、普米族、基诺族中间的大型传统节日,四川凉山彝族也过火把节。火把节的节期基本相同,均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火把节最初的起源与农事生产有关。在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最尖锐的矛盾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界的诸多灾难如稻谷抽穗季节的虫害等威胁着庄稼的丰收。由于早期人类抵御自然能力的低下以及对火神的崇拜,便以火把节的形式驱逐虫害,祈祝丰年。正由于此,在火把节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娱乐方式,但节日之夜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间绕行则是共有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在火把节中,除了生产和祭祝的内容外,各民族还有许多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大理地区白族在火把节到来时,要选一根三四丈长的松柏,用松枝和干柴把树围成宝塔形,顶端放一翠木,将红花、白饼、海棠挂在翠木上,傍晚锣声一响,男女老少拿着小火把和食品,汇集广场,一齐将树塔点燃。男子还要手擎火把,在道路上奔跑,表示白族人民星夜起兵,奔赴松明楼救火。彝族过火把节要杀鸡宰羊,祭田公地母,还要燃起熊熊篝火,围着篝火,男子弹三弦、月琴,姑娘们合拍而舞。另外还有赛马、斗牛、摔跤、射箭等娱乐活动。路南撒尼人的斗牛、摔跤活动远近闻名。举行摔跤比赛时,小伙子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精心绣制的花挂包,前来为摔跤者助兴,摔跤能手成为姑娘们爱慕的对象。纳西族过火把节从六月二十五日起,要过三天。第一天,青年男女身着新装,互约到村外对歌谈情,各家准备火把和节日食品;第二天,白天走亲串友,夜里手持火把在田间绕行;第三天用火把将房前屋后蜘蛛网等不洁之物全部烧掉,然后聚集广场歌舞娱乐。

2.尝新节

云贵地区许多民族在农历七月要过“尝新节”。尝新即是品尝和庆贺当年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刚收获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造的。此外,过尝新节的民族还各有一套过节的风俗活动。

苗族在古历七月十三过尝新节。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堂屋里、犁耙上、猪圈上,挂上新谷穗、新包米、新瓜果,以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居住在贵州都柳江和清水江畔的苗族,则要挑着鸡、鸭、酒、饭来到田间,在田埂摆好祭品,祭祀田祖,保佑谷粒归仓。归家吃新米饭时,老年人总是把做好的饭菜先给狗吃。为什么让狗先吃?相传古时天上有谷,地下无谷。苗族祖先告劳派一条狗上天取回谷种。狗在天上的稻田里打了几个滚,把谷种粘在身上,往回走时,被天上的武士发现,打入天河。狗急中生智,把尾巴翘出水面,游过天河,带回了九粒谷种。后来告劳种下谷种,狗又日夜看护在田边,等到秋收时节,田里结出了一串串狗尾巴似的谷穗。告劳记着狗立下的功劳,把煮熟的白米饭先给狗吃,让狗尝新。从此人们在每年阴历七月中稻谷成熟之时欢度“尝新节”,并让狗先尝新。这天人们还要举行斗牛、斗雀、赛马、赛球、射箭等活动。

傈僳族的“新米节”是在十月下旬举行。这时稻谷黄了,玉米熟了,人们拔来新谷,用它做成新米饭,再与做好的肉搅拌在一起,先给狗喂一碗后,然后开始品味这劳动的收成。入夜,一家人围坐火塘边谈笑歌唱,还到寨中跳通宵舞,唱新米节的歌。阿昌族的“新米节”固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献仪式。要在地里拔一蓬结籽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一个双穗包谷,绑在竹棍上,靠在堂屋角上。用新米做成饭,杀只鸡,摘来甜梨,敬供在祭桌上。祭供时要念祭词,赞美、缅怀传授了种谷技艺的老姑太,阿昌族第一顿新米饭便是拿来祭献老姑太的。布朗族新米节是在秋收开镰前,选一个蛇日进行。他们认为蛇不吃谷,谷物不会损失。尝新米时,先将新米饭供给佛祖与诸神,再让家中长辈尝新,然后家人再吃。现在虽已废除了祭祀仪式,新米节却沿袭至今,它已成为人们喜庆丰收的节日。

3. 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的重要节日。傣族的关门节按傣历计算是在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九月。关门是指在这期间关起爱情、婚姻之门。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集中于此段时间。人们要集中精力搞好生产,还要举行盛大赕佛活动,求佛消灾赐福,因此从关门节到开门节这三个月时间里年轻人不得谈情说爱,也无人家操办婚事。到十月中旬开门节以后,雨季过去,新稻收割完毕,关闭了的爱情之门才重新打开。开门节里,人们走亲窜寨,还要举行歌舞、放花等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