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岳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岳庙

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宫观。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供奉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名仁圣宫。元泰定二年 (1325)鲁国大长公主桑哥吉刺捐款修建寝宫,元天顺元年 (1328)改称昭德殿。明代大修,并于两庑建七十二司及帝妃行宫等。清康熙年间庙毁于火,仅存两则道院。随即复建,现存建筑虽为清建,但仍保留了元代风韵和格局。中轴线上有戟门、岱宗室、育德殿等;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 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等。庙内保存碑刻百余通,最有名的是赵孟钏??《张天师神道碑》 (俗称道教碑),是研究道教史和元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物。东岳庙是道教张道陵正一道在华北的第一大道观。

东岳庙飞云楼

位于朝阳区门外大街。占地百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始创人张留孙相传为东汉时建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的第38代后裔。元成宗铁木耳尊张留孙为玄教大宗师,正一教主。东岳庙开工不久,张留孙便羽化,工程由其弟子吴金节继续完成。总名东岳仁圣宫,奉祀东岳天齐仁圣帝。元代末年庙宇毁于战火。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皇帝命于故地重建。中建有二殿,前殿名“岱岳”,奉东岳泰山之神;后殿名“育德”,为神之寝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宇建筑又毁于大火,二年后重建。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遗物,但基本保留下了元代格局。整个建筑分正院和东、西院。正院有山门、戟门(又称瞻岱门、龙虎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玉皇殿。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等。西院有东岳宝殿、药王殿等。全院共有殿宇600余间。东岳庙自元代以来一直香火旺盛,远近闻名,而且深受皇室重视。每年自三月十五日至东岳大帝诞辰之日(三月二十八日)都有盛大的庙会。明清以来,京都各行业纷纷在此兴办善事,到民国时期各种善会仍有20多个,如负责打扫卫生的?尘会、清理香炉灰烬的净炉会、专供香供油的香灯会等。他们每逢庙会日纷纷而来,各行善事,东岳庙院内元明时期碑碣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钏?椤墩盘焓ι竦辣?法俗称道教碑);赵世延楷书《昭德殿碑》和虞文清隶书《仁圣宫碑》。现存只有《张天师神道碑》,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位于新乡市内平原路东段。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5年)始建。传说泰山神掌人间的生死,因此梦想长生不老的历代帝王,总是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去祭祀泰山。唐玄宗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又尊泰山为“东岳天齐天生仁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因为泰山神有这么大的头衔,所以旧时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新乡东岳庙就是其中的一座。大殿内塑黄飞虎像。东岳庙现存建筑有大殿、拜殿、月台,皆清代所建。其中大殿建筑最为壮丽:单檐九脊歇山顶,绿、黑两色琉璃瓦覆盖,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正面的明间栏额上有匾一方,上书“东岳天齐”四个遒劲大字,其两侧塑有色彩艳丽的二龙戏珠、鸟兽、牡丹等花卉图案,技艺娴熟,生动逼真;殿内两根金柱上通体浮雕盘龙,刻工精湛,色彩深厚。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梁架结构严谨,负荷力平衡。大殿的挑角梁上各悬挂一个铜铃,微风乍起,叮?作响,加上红绿诸色相辉映,一派庄严古朴气象。

位于西安东门内昌仁里。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长”。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认为山高有灵,把泰山当做神的化身,于是修庙塑像,大行祭祀。东岳庙便是此风盛行的产物。西安东岳庙初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清两代又几经修葺。庙院有硬山式山门,进去有前殿、后殿,东西有对称的庑廊,院内有石牌坊、石狮和记载庙宇历史的石碑等。前后殿上复琉璃瓦,内有大幅彩色壁画,内容为“楼阁仕女”等。石牌坊上刻有“岱岳尊崇”四字,东偏院内为三教宫,塑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像,是唐朝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反映。现大殿、二殿尚保存完整。大殿月台高达一米以上,面洞五间。周围有朱色廊柱24根,上雕花卉,殿前8根柱下基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

位于县城东2公里的柏山之巅,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创建年代不详。《蒲县志》载:“庙祀相传已久,莫考其始。自唐贞观以来,屡加修建。”知唐时已有。现存庙内行宫大殿廊下的元《重修东岳庙碑铭》,也有“斯宫之筑旧矣”的记载。庙坐北朝南,有亭台楼阁三百余间,传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行宫。庙前有影壁,拾级至山门,左右有钟鼓楼,中为凌霄殿。再进为乐楼、看亭与献亭。东岳庙行宫大殿居庙中央。宫后有圣母殿、娘娘殿、清虚宫、地藏祠等建筑。行宫大殿平面五间见方,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廊以砂岩雕凿而成。据殿内题刻,知重修于元延钓五年(1318)。殿前檐廊柱上刻有《木兰花》词五首,书法劲秀。殿内有黄飞虎像,双目凝视,长须垂胸。行宫北隅有清虚宫,内有玉皇大帝塑像。庙后有地狱府,塑地狱官吏及十殿阎罗王像和种种地狱苦刑。此即著名的蒲县柏山“地府冥司”,俗称“十八层地狱”。东岳庙“层楼尽作嵯峨势,飞阁常临缥缈间”。“东岱晴岚”,是著名的“柏山胜境”。

位于平原路东段。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始建,宋、金、元、明、清重修。现存门楼、月台、大殿、拜殿等建筑,皆清代所建。其中以大殿建筑最为宏丽,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顶,覆盖黄绿色琉璃瓦。明间栏额正中挂“东岳齐天”金字匾,字迹遒劲有力。牌匾两侧及次梢间的栏额上,有清乾隆时所塑二龙戏珠与鸟兽、牡丹等花卉图案,色彩艳丽,技艺娴熟。殿内金柱通体浮雕盘龙,刻工精湛。中轴线两侧为新建长廊,内置北朝至明代石刻多通。

位于东门内昌仁里。初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明、清多次修葺。有硬山式山门,大殿、后殿,及东、西庑殿。院内有石牌坊、石狮和记载庙宇历史的石碑等。前后殿内有大幅彩色壁画《楼阁仕女》等,具元、明绘画气韵。石牌坊上刻“岱岳尊崇”四字,东偏院内为三教宫,塑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像,是唐朝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反映。大殿、后殿保存完整。大殿月台高逾1米,面阔五间。周围有朱色廊柱24根,上雕花卉,殿前八柱基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