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音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音韵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音韵学著作。又称《中州音韵》。元人周德清著。2卷。成书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据元代北曲用韵,分19韵,将《广韵》之平、上、去、入四声,改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合当时口语。其时,入声在北方话中已消失,分别归入阳平、上、去三声。《中原音韵》记录了元代北方话实际,对研究普通话之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早的曲韵著作。作者元代周德清(1277―1365)字挺斋,江西高安人。他不是正途出身的文人学士,学问不深,但却通声音之学,工乐章之词,对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很有了解。他认为使北曲具有更高艺术效果,必须在体制,音律、语言方面有个明确的规范,尤其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当时元曲用韵,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理论探讨,编成此书。全书分两大部分。一是《中原音韵起例》,为韵书正文,收集词曲中常用作韵脚的字5866个,按字的读音编排成韵谱,共分十九韵,双字标目,即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每一韵中的字,先按声调分类。声调已不同于《广韵》的平、上、去、入,而是按当时读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广韵》中的入声字,分别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之中。同一声调的字,再按声母、韵母的不同分成若干同音字组,每个同音字组之间用圆圈隔开。字下不注反切,一般也不加注释,所以篇幅很小。另一部分是《正语作词起例》。这部分是理论探讨,讲述了整个韵书的体例、审音的原则,讨论了北曲的体制、音律、语言以及词曲的创作方法。 《中原音韵》的出现,是对传统韵书的一次革命,有划时代意义。从《切韵》到《广韵》一系列韵书,都是文人学士所编,反映的是六、七世纪时的语音系统,是与实际口语脱节。《广韵》之后的韵书,虽有不少对《切韵》系韵书进行调整与改革,但多是就《广韵》分韵加以合并,未脱传统韵书的窠臼。《中原音韵》从体例到内容都不受传统韵书的束缚。作者反对世人泥古非今,不达时变,动辄引《广韵》为证。而当时从官到民,日常运用的全是中原之音。他在自序中说:“俗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他编书的依据是北方戏曲,尤其是早期北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的作品。元曲反映了元代的现实生活,语言接近口语。所以,周德清本人虽是南方人,但《中原音韵》却是近古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的实录,根据它可以研究元代北方话的语音系统。所以《中原音韵》在近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较好的版本有铁琴铜剑楼本、《啸余谱》本、讷庵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