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佛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佛教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化的佛教。中国重要宗教之一。佛教源于印度,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从前二世纪阿育王开始,佛教在印度国内外逐渐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之教义。其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诸国者,称南传佛教(属小乘)。其流传于中国、南朝鲜、日本诸国者,称北传佛教(属大乘)。中国为北传佛教中心。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间有两说,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一年(67)。汉代末年,佛经开始翻译,并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而流传渐广。魏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得到门阀士族之提倡,并与当时玄学结合而广为传播,形成“六家七宗”。南北朝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至隋唐时代而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净土、禅宗、密宗等众多宗派。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尤其是华严宗、禅宗思想而形成具有显著时代特色之哲学思想――理学,佛教遂逐渐衰微。二千年来佛教对我国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及文化艺术各方面均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之佛教经典及佛教文化史料。东汉末年以后,汉译佛经逐年增加,隋代法经《众经目录》载2257部5310卷,北宋惟净《天圣释教总录》已有6197卷。藏、蒙、满文译佛经亦甚多。据清代德格板统计,藏文《大藏经》共收佛教典籍4569种。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流行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印度佛教就传到了中国新疆境内。那时新疆叫作西域,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张骞就得知 “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身毒或天竺就是印度,浮屠之教就是佛教。据佛经说,公元65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梦见一个神人,身有日光,在皇宫前面飞行。次日,他向群臣询问梦中所见神人的来历,大学者傅毅告诉他:我听说西方有一位名叫 “佛” 的神仙,轻举能飞,身有日光,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就派遣使者西行访求佛法,汉朝使者在西域的大月氏国遇上两位天竺沙门,便邀请他们来到东汉首都洛阳,译出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汉明帝 “感梦求法”的故事。佛教传入之初,中国朝野上下都弥漫着巫风与神仙气氛,一些人拜佛只不过是想祈福禳灾而已。王公贵族对黄老道似乎更感兴趣,所以佛教只好依附黄老,甚至默认了佛是老子的门徒这类荒诞不经的说法,对老子西行化胡的谣言听之任之。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要想在中国传播开来,首先要打破语言障碍,到中国来传教的僧人于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佛经的翻译上。东汉后期,西域名僧安世高、支谶等先后来到洛阳,分别译出了几十部佛经,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了。佛教教义非常复杂,但有三点却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魅力,一是神不灭 (人死精神不死),二是因果报应,三是轮回。于是在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受到士大夫的重视。在曹魏嘉平年间 (249-253),有个名叫朱士行的士人,正式按照佛教的出家仪规,受戒出家,成为中国第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和尚。后来,他又从长安出发,辗转来到于阗国 (在今新疆境内),访求佛经的梵文原本。朱士行在外国二十余年,归国后译出 《放光般若经》。他实际上是汉僧西行求法的第一人。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进入宫廷和上流社会,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慧远等都是颇受帝王将相器重的一代名僧。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皇帝大都崇信并提倡佛教,宋文帝甚至曾让僧人慧琳参与朝政,被人称为“黑衣宰相”。最突出的要算梁武帝萧衍,不但创三教同源说,硬派孔子和老子当佛的学生,而且坚持素食,礼佛诵经,甚至多次出家,表示不当皇帝,要当和尚,以致后人把他叫 “菩萨皇帝”。北朝的皇帝更不示弱,不但大修寺院佛塔,而且不惜巨资开凿石窟来供奉佛像,留下了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举世闻名的艺术奇迹。在这一时期,佛教事业已经超越了译经的范围,其教义已经初步被汉民族消化,外来的佛教在同本土的儒道二教的大辩论中,逐渐成为汉化的佛教,并开始成为与儒道鼎足而三的宗教势力。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如隋炀帝亲受菩萨戒,并接受了“总持菩萨” 的法号; 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后,宣布佛教处道教之上; 唐玄宗亲自为 《金刚经》 作注,并下令颁行天下; 唐宪宗把凤翔法门寺藏的佛骨迎到皇宫中供奉,等等。佛教在中国就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以及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等宗派。这些宗派各立门户,各传其教,给唐代文化增加了更绚丽的色彩。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尽管曾遭到儒道二教的排斥,但却只遭受过三次大劫难,前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最后一次发生在中唐,有趣的是,三次劫难都是谥号为“武” 的皇帝造成的,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唐武宗。进入宋代后,佛教与儒道二教交互影响,出现了所谓 “三教合一” 的局面。而在佛教内部,也出现了 “殊途同归” 的大融合,各宗派都逐渐归向净土信仰,如天台、禅宗都主张“台净双修”、“禅净双修”,而以禅风最盛。明清两朝,儒佛道三教合一而产生的理学成为官方神学,佛教开始由盛而衰。直到近代,一批士大夫出身的居士力图革新传统佛教,要开创一种“人生佛教”,佛教才又出现生机。近代风云人物如龚自珍、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以 “革新佛教” 自命,影响所及,知识阶层学佛做居士,一时竟蔚然成风,故近代佛教有 “居士佛教” 的美称。本世纪初,太虚法师 (1889-1947) 曾发起 “佛教复兴运动”,提出教理、教制、教产 “三大革命” 的主张,力图推进中国佛教的现代化。由于种种原因,太虚法师的革新计划没有得到成功,只留下了一份当年创办的佛教刊物 《海潮音》 (意为 “人海思潮中之觉音”),现在还在台湾继续出版发行。佛教在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与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流行于中国藏、蒙、满、土、裕固等少数民族地区。尽管佛教在中国时有盛衰,但经历了近两千年的传播,佛教精神已经深深渗透进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殊形式或说中国化的佛教。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可分汉地佛教,西藏佛教和傣族小乘佛教。佛教传人中国内地,大约在两汉之际。此后直至三国末,其流传都是微弱缓慢的。起初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末,汉译佛经大量出现,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得到迅速传播。主要有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和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出现一个新局面。表现在佛教哲学上,主要是“玄佛结合”的般若学“六家七宗”、鸠摩罗什的“关河之学”、僧肇所代表的“肇论”思想,以及表现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思想的庐山慧远佛学。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潮。此时,随着佛典翻译的增多,专攻某一经之风大盛,涌现出如涅?师、毗昙师、成实师、地论师、摄论师等南北诸师说,而主要则是“涅?佛性”说,著名代表是竺道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若干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及三阶教,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形成了亚洲佛教文化圈。宗派和学派有很大的不同,它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熟与根本特点。唐末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宋、元、明、清,佛教更是每况愈下。各宗思想,由于诸宗间及“三教”日益融合,其界限已愈来愈模糊。此时表现在哲学思想上有三点值得注意:(1)心性问题成为哲学的核心;(2)各宗间呈融通趋势;(3)调和儒、道思想的鲜明倾向。反映了中国佛教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近代以来,杨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和佛教学堂(“碉洹精舍”),欧阳竟无创办“支那内学院”(中国佛学院),太虚等发起佛教复兴运动,皆为中国佛教史上大事,影响巨大、深远。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云南傣族居住区,分别形成了“西藏佛教”和“傣族小乘佛教”。中国佛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有过广泛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一直在不断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并在这种适应中得到了发展。中国佛教大体上是沿着先对外调和,继之对内融摄,并由繁琐趋于简易的轨道演变的,从而构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面貌,表现出其特有的典型性格。它的形态、方法和理论系统上都与印度佛教不同。这种特点植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土壤,来源于民族的心理意识、思想方法和风俗习惯。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不仅有版本众多的汉文《大藏经》,还有珍贵、独特的藏文《大藏经》及蒙古文、满文等佛教典籍。另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南传佛教”(巴利文)的佛典资料。是世界文化宝库之一。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和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其向外的传播则推进了我国与邻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同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了解。

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佛教。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在其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印度佛教是从南、北两条渠道传入中国的,加之传入地区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体系: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汉地佛教指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年),佛教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以后,佛教经典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内地。大量汉译佛教经典、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并得到传播。魏晋时,佛教般若学受到门阀士族的欢迎。此外,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容易接受佛教“不修今世修来世”的宣传,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统治者石勒,非常尊崇西域佛僧图澄,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图澄弟子道安曾为佛教徒制定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南朝统治者崇信佛教。梁武帝甚至四次舍身寺院,并亲自登坛讲经。北魏文成帝及孝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凿佛教石窟,雕刻佛像,资助译经事业。这个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扎根。隋唐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译经规模与水平皆高出前代。佛教理论由依附汉文译经进而建立起多种独立体系,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宗派,并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佛教信仰深入民间,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宋朝历代帝王都以儒家为统治之本,同时,除宋徽宗外,都保护和利用宗教。明代时,太祖朱元璋曾著《御制护法集》,明朝刻经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清朝在保护和管理佛教寺院机构和规章方面有所加强。近代,由于佛教繁琐的教义和死板的修行仪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发展,佛教一直处于衰败状态,但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仍未能消除。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俗称“喇嘛教”。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提倡佛教。并为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分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传说曾请人翻译佛教经典,是所谓“前弘佛教”的开端。佛教在与当地的苯教的长期斗争中,特别是在赤松德赞时期得到很大发展。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前弘期佛教”结束。100多年后,佛教又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如宁玛派、噶当派、萨加派、噶举派。13世纪后期,在元朝政府的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该派势力逐渐强大,后在清朝的扶植下,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权。后弘期藏传佛教教义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译成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等地。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是指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7世纪中叶由印度南部经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为口耳相传。后因战争,佛教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同时有泰润文书写的佛经传入。即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还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年),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到景洪、德宏、耿马、孟连传教,此后,上座部佛教盛传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有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佛经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以及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此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还有自己的僧伽制度和佛教节日。

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均参见中国佛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