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央研究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央研究院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筹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全称“国立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早在1924年,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时,曾有设立全国性科学研究机构的设想。1927年春,由蔡元培等人提议,经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设立。创办初期,隶属于大学院,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院长。1928年6月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宣布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废止大学院,成立教育部,中研院改属国民政府,改称“国立中央研究院”。其组织机构有评议会、总办事处和研究所。评议会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术评议机关,院长任议长,各研究所长和总干事是当然评议员,此外还有全国各单位选出并由政府聘任若干学术成绩卓著者为评议员。至1949年止共产生过两届评议会。总办事处是行政管理机关,设总干事1人,干事若干人,皆由院长聘任。研究所为研究机关,至1934年,中研院先后设置天文、气象、社会科学、物理、化学、工学、地质、历史语言、心理、动植物等10个研究所。抗战期间又增设数学、医学两研究所。1940年蔡元培逝世,由朱家骅接任院长。1946年10月,中研院评议会第三次年会议决,实行院士制度。1948年全国举行院士选举,81人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在推动国内科学研究、培养人材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尤其在中国地质、地理、气象、古生物、动植物、历史语言、考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成绩更显突出。1949年,中研院被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遗留大陆部分,成为组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