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复国和恃齐伐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山复国和恃齐伐燕分类:【地域文化】 在传世的古文献记载中,有关中山世系的材料,保留极少,早期的中山君的史料见于文献者,就武、桓两世。史料的空缺,使得后人对中山世系作过种种推测,中山器铭的发现,使这一历史之谜得到了澄清。中山方壶铭文:“惟朕皇祖文、武,祖桓、成考,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惟朕所放。”方壶作于王柞十四年,这就清楚说明,中山世系文、武、桓、成至王是一脉相承的。武公时中山被魏灭掉,故肩负复国大任的理当是桓公。出土的中山鼎铭说:“昔者我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这是王柞对他先祖桓王的颂美之辞,说明桓王在世时,立下了足以称述的武功。 桓公的复国约在《史记?魏世家》所述“翟败魏于浍”之时,这是魏武侯十八年即公元前378年的事。据史家考定,败魏的翟人就是中山。第二年,前377年,赵人又与中山战于房子,再战于中人,后又修长城以加强防御,这些都应是中山复国后出现的振兴景象,不过,由于现存史料不载,中山桓公怎样取代魏而复国,情况不明,但可以说,这肯定是中山国史上的一大了不起的赫赫功业。大约中山复国后迁都于灵寿。 继承桓公的成公,在位时间不长,鼎铭中有这样的话:“昔我先考成王,早弃群臣。”王柞即位时还是幼童,他在鼎铭中自述说,他即位时不过是“幼童未通智,惟傅姆是从。”由于年幼不能亲理政务,国事悉委于司马谘。这位司马谘,据史家考辨,很可能是古文献里的司马喜,其活动年代和身分都相同,《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是卫国人。他入相中山是由赵国在背后支持的,《韩非子?内储说下》说:“司马喜,中山君之臣也,而善于赵,尝以中山之谋微告赵王。”《中山策》载“司马熹三相中山”。从铭文看,司马谘在成王、王 和 三世都掌握政权,可谓三朝元老,鼎铭中有赞颂谘对君王恪尽忠诚的话: 天降体命于朕邦,有阙忠臣谘,克顺克俾,无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佑寡人,使知神稷之任,宗臣之义,夙夜不懈,以申道寡人。 铭文中叙述了中山王 秉其先王遗训,使贤才相谘辅国,谴责燕王让国的行为,并引为鉴戒。“谘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伐燕)中山伐燕的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后人完全不知,只知道是齐国伐燕。历史却原来是齐和中山两国伐燕,为什么伐燕?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当时老臣相邦子之,深得信重,公元前316年,厝毛寿等进言,劝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王哙就把政权交给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王哙反而称臣。这一禅让,遭到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的反对,公元前314年,燕太子与市被聚众围攻子之和王哙,子之反攻,杀死市被和太子平,这场内乱,史书记载说:“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甚至出现了“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严重情况。当时在齐国的孟轲,曾站在维护周天子统治权的立场上说:“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齐国沈同曾以个人的身份去问孟子(可能是奉齐宣王之命)“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回答说:“可以”。齐宣王命章子将五都之兵,只用了50天的时间,便占领了燕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燕王哙和子之都死难了。中山这次伐燕,得燕地“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帝大邦。”大大开拓了中山的领土,奠定了大国的基础,还得到了周天子和诸侯的策赏祝贺。对这件事,中山三件礼器铭文都有记载,可见当时的王柞、司马谘是多么郑重其事! 方壶铭于此记载最详,现今用文字写出如下: 适遭燕君子哙,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旃,寡人非子。谘曰:为人臣而反臣其主,不祥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于世,齿长于会同,则臣不忍见旃。谘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甲 ,以诛不顺。 中山统治者同孟子一样,是以周室制度的卫道士面目来谴责燕王子哙的禅让的。 千乘之国的中山,敢与对燕国用兵,除了国内有军事实力外,有恃于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齐伐燕后,无意退兵,这引起了以赵为首的诸侯国的不满,共谋伐齐救燕,燕人也奋起反抗,齐在各国的军事压力下不得已把军队撤出,赵武灵王把燕公子职从韩召来,派乐池送到燕去,这就是燕昭王。 中山都于灵寿的几代王中,桓公、成公、 这三世比较强盛,虽小却敢于和大国争衡,这已从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反映了出来,史书上也有记载,《战国策?齐策》说:“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杀燕将,中山千乘之国也,而致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这个时期中山的疆域,由燕南面的长城和中山南与赵接壤之地可推断其大体范围是:北到今安新、徐水一线,南在高邑之南,西接太行山,东跨有冀州之地。中山伐燕时夺得燕的大片领土,疆域的扩展应是在北部,燕昭王时又收了回去,但中山仍占有一部分,称为“新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