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丽山大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丽山大观分类:【传统文化】 秦始皇帝陵园,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以东5公里骊山北麓,是中国保存至今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园,也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丰厚的秦文化遗产。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始皇陵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我国第一座皇帝的陵园,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新制的性质。秦始皇陵南依秦岭山脉,北望滔滔渭河,地势敞阔,风景秀丽。根据《史记》及考古发掘资料,秦始皇将自己的“寿陵”称为“丽山”或“丽山园”,并于公元前231年设置秦陵邑“丽邑”(陕西临潼县新丰镇)。后人则称“丽山”为郦山、骊山。“丽山园”从秦始皇即位时就开始动工兴建,一直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才大体完工,前后共历时38年(前246―209)。大规模的修建工程都是在秦统一后的10多年中完成的。秦始皇陵工程量之繁浩,投入劳动力之众多,堪称空前绝后。据有关专家粗略匡算,仅修陵的土方工程量就费工17013万余劳动日,当时全国劳动力约有400万,平均每人须服役40多天 ① 。统一后,秦始皇征发天下隐宫刑徒等强劳力70多万人同时建造阿房宫与骊山园。秦始皇死后,将70多万人集中用于始皇陵进行复土工程。陵园工程先后由秦相邦吕不韦和丞相李斯主持,将作大将和少府是具体负责施工的官署。 闻名遐迩的“丽山园”论规模,占地面积、豪华程度等都属中国古代帝王陵园之最。它的规模之宏大、面积之宽广,都令后人难以置信、惊叹不已。“丽山园”采取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覆压在地宫之上的封土丘巍峨如山,与怀抱它的骊山群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据文献记载,始皇陵封土原高“五十余丈”(约合今115米),今天实测残高76米(测点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垣的基部)。秦二世曾在封土上植树木,“树草木以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封土丘底部近似方形,封土冢呈覆计形状。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总面积为24.977万平方米。陵冢位于陵园内城南部。 经考古探测证明,丽山园有两道回字形内外城垣,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为3870米,占地面积78.59万平方米。内城中部有条长330米、宽8米的东西向隔墙,把内城分作南北两区,北区有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夹墙(复道),将北区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内城垣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边有两个门。中部东西向隔墙上有一门。外城垣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占地面积203.51万平方米。墙基宽约8米。外城四面各有一门,并建有门阙。内城四角有角楼建筑。内外城的平面布局继承了秦先公先王的制度。基本上呈南北较长,东西稍窄的竖长方形。若以封土顶点为圆心,向四面各延长3750米,则南至骊山,北到新丰塬,东到鱼池水,西到赵家背户村西边的古河道,山、原、河围绕始皇陵构成了长、宽各为7.5公里的丽山园自然屏障,面积共56.25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秦代文化遗址,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西侧的窑址和石料加工场遗址、南边的防洪堤、北边的鱼池均在这个广阔的区域内。在战国时期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出土的铜版北域图上刻有回字形的两重城垣,注明为“内宫垣”,“中宫垣”。秦始皇陵虽然尚未发现第三重城垣,但陵园设计者显然利用了骊山北麓的自然地理环境,将山、原、河、溪规划进陵园范围。以自然屏障为丽山园最外侧的城隍。从而使始皇陵与周围地理环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根据考古探测,在始皇陵外城垣夯土基址以内,已经发现了多处重要的地面建筑。主要有: 秦始皇陵园布局示意图 1.陵墓 2.寝殿或附属建筑遗址 3.内城 4.外城5.隔墙 6.铜车马出土处 7.饲官建筑遗址 8.陪墓区 9.兵马俑坑 10.取土挖成的鱼池遗址 1.内外城垣的门阙和内城垣四个转角处的角楼建筑。除外城东门的门阙基址外,其余门阙及角楼基址都保存完好。外城西门台基仍存,出土的筒瓦、板瓦及各种云纹瓦当,瓦上刻有寺水、左水、宫水等陶文。内城垣南门门阙基址至今仍高出地表2―3米。 2.寝殿建筑。位于内城垣以内南区封土北侧西部,南距封土53米。寝殿基址的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面积3524平方米。周围建有?廊,中间的台基稍微隆起。在此处发现残留的墙壁及大量堆积的残砖、筒瓦、板瓦、草拌泥块、灰烬等。在东边?廊靠南端有一段15米长,向外伸出1米,似乎是寝殿的正门。秦国君主陵园首先设有寝殿的是秦东陵芷阳陵区1号陵园。它将原来建于墓道口的享堂移至封土侧面,秦始皇陵则继承并发扬了芷阳陵区先王陵墓的设寝殿的作法,将寝殿建造得十分宏丽。寝殿是陵上正殿。 3.便殿建筑基址。始皇陵便殿建筑群位于寝殿北侧、内城北区西半部,在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密集地排列着多组建筑,每组建筑之间有用河卵石或青石板铺成的道路相连。在已发掘清理出的南边一组建筑(1―4号)基址中,以第2号建筑为典型代表。2号建筑由主体房屋和门道两部分构成。主体房屋南北长19米,东西宽3.4米,建筑面积64.6平方米。至今残存墙壁高0.26―0.4米,夯筑的地面坚硬光滑。主室两侧廊房式门道长5.3米,宽1.6米。主室北半部有条长25米、宽0.5米的甬道与室外相通。在这4座建筑基址内出土了铺地及镶贴用的青石板、方砖、鸱尾、瓦当、筒瓦、板瓦、铁铺首、铁栓板、陶井圈、陶灶门、残铜器及锸、凿、铲等工具。其中有件陶遮朽,有人称之为“瓦当王”,呈大半圆型,高48厘米,面径61厘米,饰以浮雕夔纹。这种难得的精美陶浮雕建筑构件,主要用于陵园的大型建筑装饰及檀头的遮朽,以增添建筑的庄严富丽。便殿是寝殿旁边的别殿。 4.寺园吏舍建筑。位于陵园内外城西垣之间,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80米,共有三组建筑群。其中最东边的一座建筑遗址南北残长约25米,东西宽约8米,是面阔五间、进深4.5米的座东面西的一排房屋。其西侧有条宽约1.6米的南北向长廊。在这组建筑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脊瓦、瓦当、陶水管道、陶井圈、方砖、条形砖、石垃础、瓷罐及各种陶质生活用器及铁工具、铁剑、铜镞、铜等。 这里还曾出土过错金银铜乐府钟、铜雁足灯构件、两诏铜板等。从此处出土的陶瓷器刻文有“丽山稔官左”、“丽山稔官右”、“丽山稔官”、“丽山园”、“丽邑五升”、“丽邑九升”、“丽邑二斗半”、“八厨”、“六厨”等。食官是奉常属官,职掌诸庙寝园的膳食。从陶文看,这里显然是丽山园食官府第所在。由此可知,秦始皇陵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寝园管理体系,由于宋九卿之一的奉常所辖,寝殿便殿比前代更加完善充实,建筑规模大大超过芷阳1号陵园寝殿。 除了雄伟肃穆的地面建筑外,在56.25平方公里的园区范围内,还分布着300多座陪葬坑、府藏坑及陪葬墓。其它地下从葬的建筑文化遗址,比较重要的有: 1.兵马俑坑。三座俑坑设置于丽山园外城东门大道北侧,成“品”字形排列,西距始皇陵1.5公里。三座兵马俑坑共埋葬武士俑7000余件,陶马500多匹,木质战车130多辆。 2.马厩坑。共发现两处,一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一带,西距陵园外城东墙350米,先后发现98座马坑和跽坐俑坑,大体分成南北向三行排列,每行1000余米。有马坑、跽坐俑坑、俑马同坑之类。上焦村西的小型马厩坑分布在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约50米的范围内,估计原来马坑约有3―4百座。马坑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每坑一马,马头向西,多数马是活埋,少数马为杀死后置于木椁内埋葬。出土的器物上有“中厩”、“小厩”、“宫厩”、“左厩”、“三厩”、“大厨四斗三升”等铭文。说明这是象征宫廷厩苑的地下马厩,跽坐俑是饲养马的圜人。二在始皇陵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南半部分,这是个大型马厩坑,平面呈曲尺形,长100多米,宽9米,里面有密集排列的马骨和大型陶俑,陶俑是饲马的圉师、圉人。估计在始皇陵陪葬的活马有600~700匹之多。 3.珍禽异兽坑。位于陵园内外城西垣之间的西门大道南侧,探出一组动物坑31座,分布在南北长80米,东西宽25米,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范围内,排列为南北向三行。动物有鹿、麂及禽类。还出土饲养动物的跽坐俑。 4.铜车马坑。位于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长宽各为55米,面积3025平方米,在长7米,宽2.3米,距地表深7.8米的一个过洞内,出土了两乘铜车马,两乘车置于一个长方盒状的木椁箱内,面西前后排列。车马相当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 5.内涵不明的陪葬坑。在陵的封土西侧偏南部,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南部等处,分布着大批陪葬坑,面积大的有2000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 6.陪葬墓。已知的始皇陵陪葬墓群分布在两处。一处位于陵园外城以东350米的东门大道两侧,今上焦村西侧,另一处在陵园内城北区东北部。此外,在陵冢的西北角,内城南区还有一座甲字形大墓。上焦村陪葬墓共17座,呈南北一字形排列,均为东西向,间距为2―15米。从已发掘的7座墓葬情况分析,这些陪葬墓应是被胡亥杀害的秦始皇的子女、近臣的墓葬。墓主人的身、首、肢互相分离,有一女性尸骨虽完整,但上下颚骨左右相错,仰身直肢,属缢死。有一男性头骨上插一支铜镞。死者年龄均为20―30岁。尽管他们死于非命,但随葬品却相当丰富而珍贵,计有金、银、铜、铁、陶、玉、蚌、贝、骨、漆器及丝绸残片200余件。有件精美的银蟾蜍,体内中空,长9.5厘米,椭圆形口腔内刻有“少府”二字,证明此物是秦朝九卿之一的少府所造。还有两枚精致的桥梁钮小印章,分别刻有“荣禄”、“阴 ”二字。 葬具都是一棺一椁。 墓形制是竖穴土圹和竖穴土圹调室墓,全带有斜坡墓道和壁龛,有的带耳室。这种贵族大臣的葬制,不是普通秦人能享受的。 与贵族陪葬墓及始皇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修陵工匠的安息地。在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附近发现的两处刑徒墓地,其中一处南北长180米,东西宽45米,有103座墓,分三行排列。墓与墓的间距仅0.2―1米,有的一个大墓坑内分成若干小墓坑。已发掘的32座墓中有骨架103具,只有一具用板瓦砌的瓦棺,其余无任何葬具及随葬品。死者绝大部分是男性青壮年,一般为2―3人同埋一墓,最多的一墓葬14人。墓地出土了18件刻有墓志文的瓦片,共记录了19个人名,9人有爵位,瓦文有县名10个,系原三晋、齐、楚故地,这说明死者来自关东六国。 与秦始皇陵园相关的文化遗址还有:陵园西北角郑庄村南的75万平方米石料加工场遗址,陵园西北陈家沟的秦代陶遗址及多处陶窑遗址,陵园以南,骊山脚下的秦代防洪堤遗址,陵园以北2.5公里的鱼池遗址及秦步寿宫遗址。鱼池遗址是因筑陵取土而形成的一片洼地。 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丽山陵园主要由城垣、墓冢、寝殿与便殿、寺吏舍、陪葬坑、陪葬墓等6个文化建筑群体构成,它们有机地组合排列在一个5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