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拉分类:【传统文化】 ①一作“兀剌”。满语音译,意为“江河”。古部落名。明代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因分布于乌拉河(即今松花江)畔,故名。初驻于今呼兰河流域,嗣后南迁至乌拉河一带。万历四十年(1612)为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齐所并。②*打牲部落的别称。清政府曾于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治理之。“打牲乌拉”又作“乌拉打牲”。③见“差乌拉”(843页)。④蒙古语、满语、藏语都意为“差役”。指负担驿站和军台的徭役,在蒙古地区为往来使臣等提供乘骑的马匹。清朝发给使臣等乌拉票,凭乌拉票到蒙古地区要牧民支给牲畜。给牧民带来繁重的负担。 ①鄂伦春族狍皮被。有两种样式:一种和普通的棉被一样,用6至8张绒毛狍皮做成,再用染成黑色的狍皮镶边,讲究的还在被头处绣云卷纹。另一种是睡袋,一般用6张狍皮制成,睡觉时脚先伸进去,扎好袋口,只有头露在外面。可供猎人在雪地露营用。②赫哲族萨满用的“神鞋”。从前用蛙皮制作,后改用牛皮、野猪皮制作。样式与蛙皮鞋相似。只是边缘有黑皮边须。鞋尖上系有小铃一个。只有戴5叉以上鹿角帽时,才能享用此神鞋。 突厥语,泛指一切人畜徭役(有时亦指服劳役者)。乌拉作为制度始于元朝。13世纪中叶,西藏地方统一于元朝中央的管辖之后,元朝曾几次派员到西藏清查户口,确定赋税,设置驿站。驿站从与内地接壤的藏区起,直至后藏萨迦,规定沿途居民负责传送公文,供给来往官员食宿、马匹,是为乌拉,并作为一种制度在西藏推行。直到民主改革以前,地方政府、寺庙、贵族的物资运输、工程修缮、日常家务劳动、自营地的耕种等劳务,都统统摊派给各自的属民,进行无偿劳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