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代雕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代雕塑分类:【传统文化】 五代十国雕塑承继了唐代雕塑的余绪,以纤柔华丽、注重写实为特征。主要有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铸像等。五代时的石刻艺术相当发达。迄今发现的两批五代圆雕石刻,均为陵墓装饰。1942年在四川成都三洞桥前蜀光天元年三建墓(永陵)中,发现了13件圆雕石刻。其一为置于该墓后室石床上的王建像,身着帝王常服,锁眉睁目,神态威严,与史书记载相符,为优秀的古代肖像雕刻。其它12件为圆雕神将半身像,布列于中室棺木两侧。后又出土一尊石翁仲,亦刻画精致。福建省福州市北郊战板乡莲花峰下的闽王王审知墓,为后唐长兴三年迁葬墓,墓前存石翁仲与石兽共10件,分为武士与文臣两种。其气势略逊于永陵出土的圆雕石刻。五代浮雕石刻非常丰富。前蜀王建墓中室石棺床的东南西三面束腰处,即有浮雕24个乐舞伎,姿态多样,生活气息浓郁。1950年在江苏省江宁县发现的南唐烈祖李?钦陵中,有浮雕双龙戏珠、大型持剑武士像、缠枝牡丹和江河山岳多处,刻工颇精细。另外,五代南唐时期重修的江苏南京栖霞寺石构八角形五层舍利塔,其须弥座束腰处有佛传故事浮雕,塔身一层有高浮雕的菩萨、天王、力士像,其余各层每面凿龛,内雕小坐佛,塔檐下浮雕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形态各异。五代的陶塑基本上为男女侍仆,格调柔弱。江苏省江宁县南唐李?钦陵和李?顺陵出土的陶俑,包括文吏、武士、伶人、内侍、宫嫔、舞姬等,大致沿袭唐制,塑土较粗略。江苏吴县七子山五代吴越墓出土的男女侍俑,模制而成,形象较生动。现存五代彩塑的代表,有创建于北汉天会七年的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彩塑,包括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等像11尊,其中,弟子、菩萨及供养像,保留了较多的中晚唐彩塑风格。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遗存的五代彩塑39尊,以第261窟为最佳。五代木雕的存世作品,为江苏苏州虎岳塔第三层塔宫中发现的檀木雕观音像龛,中龛刻观音立像,旁刻善财童子,扉龛内刻菩萨和飞天,刻工苍劲,格调富丽,约属五代吴越遗物。五代时冶铁业有所发展,而铜材短缺。现存河北沧州旧城内大周广顺三年铸的大铁狮,长5.3米,高5.4米,宽3米,重约40吨,用数百块约30厘米见方的铁块分节拼铸而成,头南尾北,作昂首奔走,怒吼状,气势威武,体现了五代末年后周地区铸造像的卓越技艺。而江苏吴县七子山五代吴越墓出土的男女铜侍俑,俑体仅有前半身,形若竹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