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政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仁政说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形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以仁义道德原则作为统治者施政的根据,施政即“施仁”。仁政的具体内容包括多方面:在经济上,要保持小农生产的相对稳定,适当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提出“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认为百姓如果没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民心就不稳定,社会就会动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必须使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使其可以养活父母妻子,凶年不致流离死亡,这样就容易使他们安分守法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同上)“制民之产”的具体办法是实行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父公上》)。将古代的井田制形式赋予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仁政思想在经济上还强调“取于民有制”(同上),即对农民的剥削要有限制,不能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提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梁惠王上》)。实行仁政,在政治上则应该“重民”,贯彻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得民心者多助,便能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孟子从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经验中,看到了“民”对社稷存在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仁政学说所主张的“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和重民思想,表现了对人民生产和疾苦的关心,表现了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孟子的仁政学说为后来儒家奠定了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