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从火葬到土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从火葬到土葬

分类:【中国民俗】

进入明代,土葬与火葬并存的习俗在北京继续存在,一般来说,大户人家是土葬,而贫困市民多用火葬。土葬是汉族的传统丧葬形式,明十三陵可以说是土葬发展到极限的形式。明代火葬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佛教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当时北京城市人口激增,可用于墓葬的土地急剧减少,于是政府也提倡火葬,以节省土地,连皇室宫女死后往往也采取火葬的形式。

清代初年,进入北京的满族人无论贵贱,一律采取火葬,即焚尸之后再埋骨灰,这是沿袭先人女真族葬俗的结果。清代火葬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继承先祖文化,另一方面与满族八旗的军旅生活有关,清代北京火葬墓的共同点是,墓室以砖砌就,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墓室里多有壁龛和棺床,骨灰放在明清青花瓷罐或者黑白釉瓷罐里,再置于棺床之上。简单的火葬墓则将骨灰罐放在砖砌成的方坑内,有的则直接置于土坑内,以石板盖住或者用土掩埋。后一种火葬墓的主人可能是平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熙之后,尤其是乾隆年间,由于战事停息,国势强盛,“八旗、蒙古各有宁居”,加上受汉族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慎终追远的儒家理论被清代统治者所接受,此时,火葬逐渐被看成是不孝、不道的行为,满族丧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由火葬改为土葬。乾隆皇帝甚至下诏对火葬明令禁止:“一概不许火葬,倘有犯者,按律治罪。”(《清高宗实录》)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今为止,北京地区发现的清代火葬墓,能知年代的都是清初的,而从康熙时代开始,北京土葬墓逐渐增多,康熙帝以后的各代皇帝均实行土葬。茔地的大小、坟的高低依地位尊卑而有不同,如一品官坟地90步,坟高1丈6尺,以下品级递减,至庶民百姓,茔地9步,坟高4尺。

从清代中期开始,土葬成为北京最主要的丧葬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节省耕地,破除迷信,政府大力提倡火葬,倡导文明丧葬新风,并最终使之成为北京几乎是惟一的丧葬方式。据统计,目前在北京,火化率达100%的区县已达到15个,全市火化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居全国前列。骨灰保存有骨灰堂、骨灰公墓,现在还出现了骨灰林、墙、廊、亭、塔等多种寄存形式。从1994年起又推出骨灰撒海服务,截至1997年8月,已组织骨灰撒海活动9次,撒海骨灰1200余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