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代田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代田法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一种较先进耕作方法。适用于干旱地区。将田划成畎(quǎn犬。小沟)、垄,在畎中播种,耨(nòu孺,锄草)草时锄垄土以培雍苗根。畎、垄位置逐年轮换以保持地力,故名。代田法是战国“上田弃亩”(高旱田放弃垄上而种垄沟)经验之发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农官)赵过推广代田法,证明比常法(缦田法)增产25%至50%。武帝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汉书?食货志》)。

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栽培法,汉武帝时的农官搜粟都尉赵过曾在西北地区推广过,并收到过明显的增产效果。《汉书?食货志》对代田法的栽培技术曾有明确的记载:“一亩三?,岁代处,故曰代田……播种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胄其土,以附苗根。”其栽培要点和作用是:(1)一亩地起三条垄,开三条沟,沟垄位置每年互换,交替使用,代田之名,就是这样得来的。这样处理耕地,能起到轮流休闲,局部恢复地力的作用;(2)种子播在沟内,出苗后经常锄草,并用垄上的土培壅根苗,直到夏季垄尽沟平为止。由于沟内蒸发少,含水分比垄上多,因而有利于种子出苗,同时又因为有垄土培壅,扎根深,既有利于作物吸肥吸水,又有利于预防倒伏。据《汉书》说,这种方法“能耐风与旱”,具有很好的抗风、抗旱作用。当时常田一般亩产四石,代田能产五至六石,增产25―50%。当时主要推广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一亩地只能利用半亩地,土地利用很不经济,所以代田法后来就被淘汰了。

古时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法。将一亩田做成三畎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尺。种子播于畎中,等幼苗长出来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将垄上的土锄下来,培在禾苗根部,使庄稼扎根深,能抗风、抗旱。下次播种,畎垄位置则互换过来。因畎和垄的位置逐年掉换,故名。这种耕作法,既有利于抗旱保墒,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是一种“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耕作方法。汉代搜粟都尉赵过推广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