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太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以太说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哲学常用概念。“以太”一词源于希腊文(Ether),本为燃烧、点火之意。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派承认有以太,但只是一种猜测,17―19世纪西方一些自然科学家提出以太假说,认为以太是一种密度小、弹性大、无重量、充满整个宇宙的物质,是光、电、磁等现象的物质基础。这一假说对中国近代谭嗣同等人颇有影响。谭嗣同就是用以太来建立自己的物质观和本体论的。他认为以太是“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灌络,而充满之一物焉”,“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仁学》)。也就是说以太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原。他还提出,以太是比化学元素更细微的物质颗粒,是“原质之原”,它是声、光、气、电诸种物质现象的统一性的基础。声波、光波、气波之所以能够“同时并发”,“各不相碍”,就因为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即以太在“司其动”,“使之荡”,“为之传”。谭嗣同用物质性的以太来解释万物的本原和万物多样的统一,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传统,而且容纳了新的自然科学材料,因此从哲学世界观上看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当他用精神性的“心力”来规定以太的性质时,就导向了唯心主义。他的世界观是混杂的、不彻底的。其后章炳麟提出“阿屯(Atom 即原子)以太”的概念,把它当作眼看不见而有形、手摸不着而有质的物质实体。“以太”概念的出现,标志中国近代哲学已脱离古代“元气”论的阶段,而进入到机械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以“以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以太”是英文etner的英文音译,又译“伊脱”、“以脱”等,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中的一种假设的传播光、电、热的物质性媒介。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曾从西学中吸取了“以太”概念,并把它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原始,用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形成了各自的以太说。康有为认为,“以太”就是“不忍人之心”,宣称“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孟子微》)把以太解释为一种抽象的仁爱精神;谭嗣同专作《以太说》,阐发“以太”无所不在,为万物之源的理论。章太炎在《菌说》中认为:“以太即传光气”,“彼其实质,即曰阿屯(原子)”,反对康有为、谭嗣同的唯心主义观点,表明了他的唯物主义立场。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说:“元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以“以太”解释“太极”,把“以太”说成是物质的气,把宇宙生成看作是气的“凝”、“合”、“聚”的作用和过程。这是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