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歌为媒的恋爱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以歌为媒的恋爱习俗分类:【地域文化】 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法森严的汉民族中,男女自由恋爱一向被视为是大逆不道的行径而被绝对禁止,为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痴情男女成了封建礼教的刀下鬼,不知有多少个催人泪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直至解放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然而当人们把目光移向云贵高原这片土地时,人们会惊喜的看到,在这里,各民族青年男女却享受着令那些汉族的封建卫道士想也不敢想的恋爱自由。在节日聚会上,在社交场所,在月光下,在火塘边,青年们都可以山歌做媒,自由选择佳偶。从这点来看,它虽然是人类早期婚恋古风的遗留,但却比进入封建时代被封建礼教禁锢的汉族的婚恋更文明、更合乎人性。在云贵各民族中,以歌为媒、自由恋爱是其普遍风习。 1.侗族的“行歌坐月” 侗族青年恋爱的方式通称为“行歌坐月”、“玩山走寨”。行歌坐月是在姑娘家中进行的。姑娘们晚上结伴在屋中纺纱织布,小伙子吹着芦笛前来和姑娘们对唱歌曲,聊天玩耍。这时姑娘如果看上某位小伙子,就想方设法将他留下,其他伙伴发现这个秘密后,则主动退出,另去他家。姑娘的父母也会有意避开,这对恋人在火塘边轻声对唱情歌,互诉衷情,分手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黔东南天柱侗族男女行歌坐月时,喜欢聚集在寨子中央的月堂里,月堂是寨上的老人为青年们搭设的一种低矮的吊脚木楼。在黔东南锦屏、三穗等地,每当赶场日或节假日,就是侗族青年玩山的好机会。姑娘们一早从家里出来,在集市上逛一圈后,便相约为伴一路打笑上山来了,未婚的小伙子们寻迹而至。他们以歌相答,先唱初会歌,再唱盘歌,由相识到相慕,直唱到夜幕降临,有意的情人们才依依不舍的相互送别。 2. 苗族的“游方” “游方”是苗族青年传统的社交活动方式。游方的地点一般是在村寨附近的马郎场上,游方的人不能任意找地方,否则要受非议。一般16岁左右的男女孩就可以参加游方,游方都在晚上进行,在节日或农闲时,青年男女吃过晚饭就相约来到马郎场,人数有时多达一二百人,有本村的,也有邻寨的,他们大部分是来找朋友、谈恋爱的。游方中唱情歌是他们重要的交际手段。常常几十对恋人站在那里面对面,手拉手,并不说话,只是以歌相对,表达倾慕之情。歌声都是低声轻唱,因此几十对恋人互不干扰。直到半夜过后方才散去。 3. 布依族的“浪哨” 布依族把谈情说爱称作“浪哨”,也叫赶表。浪哨时要唱情歌,这样的歌就叫“浪哨歌”。凡不会唱浪哨歌的,就很难找到对象。浪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进行,一种是在寨边路旁进行。在家中进行的,均为集体对唱浪哨歌,男女各分一边,人数不拘,围在火塘边,轮流对唱,通宵达旦乃至三天三夜。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一般是一对对男女的谈情。其过程是甲乙两寨的姑娘小伙子们初见面时,按双方分配好的一对对情侣约到一边去浪哨,若情投意和,就继续下去,若不合意,就中止交往。南北盘江一带的布依青年在浪哨时流行甩糠包的活动。糠包由各色花布缝成,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前,看中谁,就把糠包甩向谁,喜欢谁,就专门接他甩过来的糠包。然后以糠包为凭,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歌浪哨,倾吐爱意。 4. 佤族的“串姑娘” 云南佤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采取一种串姑娘的方式。男女青年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后,每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便三五相约到姑娘家串门。在串姑娘时,有一种习俗,就是姑娘给小伙子梳头。小伙子到姑娘家后,先要唱一首“梳头调”,然后由一位姑娘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在梳头过程中,他们窃窃私语,互相试探,互对情歌,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姑娘不等小伙子请,就主动提个凳子在门外坐着,哪位先来,就先给哪位梳,梳完了,姑娘才进屋去陪小伙子。如果小伙子对哪位姑娘中意,就唱求爱歌,若姑娘答应了,就要给小伙子装烟点火。还有的姑娘是把槟榔给小伙子吃,表示答应小伙子的求爱。小伙子为试探对方是否衷情,要寻机抢姑娘一件东西,如手镯、槟榔袋等。若姑娘不索回,即表示已爱上这个小伙子,下一步便着手准备订婚仪式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