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犁将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伊犁将军分类:【传统文化】 全称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清在新疆所置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为八旗驻防将军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以参赞大臣一人为辅, 统辖新疆南北两路, 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以迄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下设领队大臣四人及总管、副总管、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若干人,分驻惠宁及惠远城,分管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各部(各组为营)游牧之事。衙内置有印房、粮饷处及驼马处,设司官五人、笔帖式四人,分管所属事务。1883年(光绪九年)新疆建省后主要负责北疆防务。辛亥革命后废除。 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清代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为八旗驻防十四将军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伊犁惠远城(见伊犁九城条),标志着清朝在新疆军府制 * 统治的建立。总领天山南北新疆全疆各地驻防、换防八旗、绿营各路官兵,节制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 *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 * 、乌鲁木齐都统 * 和伊犁参赞大臣,下设领队大臣四人及总管、副总管、协领、佐领、骁骑校等,分驻惠宁及惠远城。衙署设惠远城北大街,衙内设印房、粮饷及驻马处。同治五年(1866)伊犁为农民起义军攻破,后又为俄军所占,伊犁将军暂驻塔尔巴哈台。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仅辖伊塔边防,不再总辖全疆。 官名。全称“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清朝新疆驻防八旗之最高长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乙巳设,驻伊犁。总掌驻防八旗、绿营及地方民族事务,综制文武,兼辖军民,节制南北两路,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其衙门设司官5员,笔帖式4员。分置印房、粮饷处、营务处、驼马处等办事机构。所辖有参赞大臣1人(光绪时改都统)、领队大臣4人、总管6人、副总管7人以及协领、佐领、骁骑校、防御等驻防武官,分掌驻防旗营军务,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各部落的军政事务也在伊犁将军的总领之内。同治十年(1871)至光绪八年(1882)沙俄侵占伊犁期间,暂驻塔城等地。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仅辖伊犁、塔城两地驻军,并节制伊塔道事务。辛亥革命后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