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分类:【传统文化】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民主革命领袖。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时曾代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孙中山为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人。1878年随母亲去檀香山,先后进英美教会学校学习,1883年回国。1886年进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校学医,翌年转到香港雅丽氏医院所属西医书院学习。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和广州开业行医,结识了一些对清王朝统治不满的革命青年和会党分子,开始政治活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深感民族危机严重,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幻想清政府能实行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遭到李鸿章的拒绝。上书的失败以及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的彻底暴露,孙中山抛弃了“和平之手段”,走上了志在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的革命道路。同年10月赴檀香山,11月成立兴中会。1895年春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10月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设计诱捕,后经其前业师英人康德黎营救而获释。在欧洲他认真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确定三民主义之主张。1900年派郑士良等人发动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起义,旋即失败。此后数年间,他往来于日本、安南(今越南)、檀香山、欧美等地,发展兴中会组织,宣传其革命主张。1905年7月联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团体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1月创办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从1906年到1911年,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同盟会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均告失败,但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经验教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于年底回国,12月29日经17省代表会议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成果很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篡夺,1912年2月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同年8月将同盟会改组成为国民党,继续坚持三民主义的革命立场。1913年7月组织领导了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7年发动护法运动,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成护法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被迫离广州退居上海。后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标志着国民党正式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同年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训练军事骨干。11月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做斗争。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在《遗嘱》中总结40年革命之经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欲救中国之自由平等,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