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伤寒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伤寒论分类:【文化精萃】 临床医学名著。东汉张仲景撰。约成书于3世纪初。该书是作者原著《伤寒杂病论》16卷中有关伤寒病症为主的部分,后经魏晋时期王叔和整理,1065年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全书10卷22篇,以通论形式写成,包括397法,113方。以六经(三阳三阴)辨症为纲,依据人的体质强弱,生理反应,病热进退缓急变化等,将外感疾病出现的各种症状,分成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症候类型。三阳表示热实;三阴表示虚寒。六经病症,各有主方,并可随症加减用药。所含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种辨症方法,后世称为“八纲”,是辨症论治具体应用的法则,其中阴、阳为总纲。针对伤寒各类病症,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大法。书中还介绍了平脉法、辨脉法、伤寒各例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诊治。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热病的丰富经验,理法方药齐备,奠定了辨症施治的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该书流传到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一直被作为经典性医学名著进行研读。现有多种刊本和注本,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 科技类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东汉张仲景撰。10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今存。内容与别本《金匮玉函经》大致相同,仅条文编次有别,在宋代同时刊行流传。有金成无已等注本,收入《仲景全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国医学大成》等。着重论述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的病因、症状、脉象和治疗。在总结《素问》、《难经》,民间有效方剂及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根据伤寒病共有的和特殊的、初期的和晚期的、治疗有效的和误治恶化的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归结区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以每一类临床的症状、脉象等作为辨证的依据,借以确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后世称之为“八纲”)等不同症候,制定辨证论治措施,对三阳病一般是以“驱邪”(消除病邪),三阴病一般是以“扶正”(恢复机体抗病能力)为基本治疗原则,并以汗(邪在肌表用汗法)、吐(邪壅于上用吐法)、下(邪实于里用下法)、和(邪丰表丰里用和法)、温(寒症用温法)、清(热症用清法)、补(虚症用补法)、消(积滞用消法)等(后世称之为“八法”)为基本治疗方法。共收113方,多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一味药的应用都较明确、谨慎,指出药物的配伍和增减的比例。对药物的煎法、服法(有温服、冷服、分服、顿服等)也作了详细的规定。在所用药型上,有汤、丸、散、膏、酒、醋、洗、浴、熏、滴、灌等。在制药工艺上亦多有创造,有再煎浓缩和入蜜矫味等。是现存中医学以汤剂治病的最早的重要文献。历代医家整理、诠述、注释者多至数百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