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体性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体性说分类:【传统文化】 指六朝时代刘勰关于“体性”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体,为古代用来表示文学作品风格的用语,其意是指整体作品的体态风貌;性,指作家的性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这里集中体现了刘勰关于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主体的才能和个性关系的论述。在刘勰看来,作为表现作家主观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因内而符外”,文学作品外在的风貌与作家自身内在的才性有着必然的联系,作家的才性对作品的风格起着决定的作用。正因为作家自身才、气、学、习之不同,而产生不同风貌的文学作品。正如刘勰自己直接指出的“才性异区,文辞繁诡”。按照这种观点,刘勰列举了许多实例说明作家才性与作品风格的一致性。他说:“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触类以推,表里必符。” 刘勰关于作家才性与作品风格关系的论述,是在曹丕“文气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作家气质个性的不同决定其作品风格的不同。在这点上,刘勰又继承了曹丕的观点。但是,在对于作家气质个性的形成上,刘勰不仅继承了曹丕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他的观点。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既“不可力强而致”,又不可以传授,所以,他的“文气说”强调的是作家才性的先天性。刘勰一方面承认作家才性的先天因素,指出“才有天资”;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指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作家才能的形成不仅有先天因素,也在于后天学习的“陶染”。所以他又指出“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因此,刘勰所强调的是作家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相结合,这两者不可偏废。他在《事类》篇中明确指出这点:“属意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可见,刘勰对作家才性形成的认识,较之曹丕更为准确。刘勰正是基于这种对于天资与学习相结合认识上,又提出“因性以练才”,“学慎始习”的主张,根据作者的天性以及后天学习两方面,提出作家形成自己风格的要求,完成了他的“体性说”。刘勰的这一“体性说”是他整个风格论的重要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风格的认识,是自曹丕《典论?论文》以来,最为详尽、也最为全面的认识。他不仅论证了体与性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文章的“八体”,以及时代环境对于形成作品风格的影响等等。他的风格论拓展了我国古典文论对于风格学的研究,促进了后人对风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