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教之立足吐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教之立足吐蕃分类:【地域文化】 佛教的传入,并不意味着它的地位的稳固。为了驻足吐蕃,它也经历了复杂的斗争。 吞弥桑布札等译经后,随着吐蕃文化的不断发展,陆续有不少人追随他的事业,佛教也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主要是统治者上层)。但是,随着这种“知晓”和传播,佛苯对立,也日益公开,日益激化。生长于吐蕃本土的苯教并不愿意让另一种宗教来统辖自己的思想领地。当佛教传播的初期,或许是由于它在吐蕃尚未形成气候吧,并没有引起苯教大德门的重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吐蕃的苯教徒感到这外来的异教在威胁自己的思想地位时,这种斗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开始的斗争是局部的若明若暗的。松赞干布之后100年,至赤松德赞(755-797)在位时期,佛苯斗争日益激化: (一)赤松德赞幼年即位,大权落于尊苯大臣玛降春巴杰、恩?达札路恭等手中,信佛大相卧?东则和朗?泥色被处死,一些信佛大臣被革职、流放芒域,不少寺庙被焚烧、拆毁。玛降春巴杰的反佛崇苯已接触到两种教义的斗争,他认为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说是虚假的,不足为信,今世通过祭祀禳祓避免神鬼危害才是正道。因此他规定谁崇奉佛教就将谁的财产充公,人死后不准以佛教仪式行丧事。 (二)玛降春巴杰的排拆、打击佛教,并没有使佛教徒失去信心,他们相应地采取了反击措施。信佛大臣桂?赤桑、尚列桑等用重金贿赂赞普的信使、卦师、卜者等,巧计将玛降春巴杰诱入坟墓,将其活活埋于墓中。 (三)赤松德赞年长亲政后,请来印度佛学大师菩提萨?和莲花生,经过较充分的准备,于公元759年,在墨竹苏浦地方的江布园同苯教进行了辩论。显然苯教粗浅的教义与体系完备的佛教无法比拟,结果苯教失败,赞普下令禁止信仰苯教,将一部分苯教僧侣流放到象雄等地,毁掉了一部分苯教经籍,并禁止苯教为活人进行祈福仪式,禁止杀牲,唯宏佛法。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佛苯斗争的激烈程度已经是生死相争了。佛教在佛苯辩论中得胜,算是暂时缓和了这一矛盾。 佛教立足吐蕃的重要标志是桑耶寺的建立、“七试士”的出家和大规模的译经运动。 有人以松赞干布时期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等为佛教立足吐蕃之始,此论有点勉强。理由是,现代意义的寺院是与僧人联系在一起的。松赞干布由于文成、赤尊二公主信仰佛法而修个把庙宇,让她们供奉佛像,这是自然的。可是这样的寺院,一无僧人,二无作为僧徒的唪经者,三无作为僧徒的藏人剃度出家,且建立大昭寺和小昭寺本身,是在一种苯教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镇鬼神、利社稷、安黎民。至于赤德祖丹(704―755)在位时建立的寺院作为佛教立足吐蕃之始,虽然进了一步,然则与上述情况基本相同。 公元766年,经过四年艰苦修建的藏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落成,请来了印度比丘12人,由菩提萨担任剃度僧人的堪布,第一批僧人巴?赛襄,巴?赤斯、昆鲁旺波、白若杂那、累松杰微降曲、玛?仁沁乔、恩兰?杰微乔央等7人受比丘戒出家。这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的1000多年里,佛教及印度的文化随着僧人的唪经声传遍了整个藏区,藏人的思想伦理观点等随之产生了很大变化。 继“七诫士”稍后,又有300多藏人受戒出家。这些早期的僧人学习梵文,进行大规模的译经活动。法尊法师在所著的《西藏前弘期佛教》中写道:“在这个时期翻译经典的有:印度人有静命、元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诸大论师;西藏人除出家的七人外,有法明、虚空、宝军、无分别、释迦光等诸大师,协同从事广译三藏经典。在这一时期中,又请密宗大德法称论师,传授瑜迦部金刚界大曼荼罗等灌顶;迦温弥罗国的胜友、施戒等大德,传教尽量吸收,不论大小,显密、禅教、讲修、兼收并容,盛极一时。” 为了使佛教更加适合于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也为了使佛教更好地生存,佛教也吸收了苯教的禳祓、祈祷、煨桑等仪式,苯教的一些地方神碉,诸如四魔女、四夜叉、四神女(合称十二丹玛)等被吸收为佛教的护法神(这些主要是具有多种“神通”的莲花生的功劳)。如此,陌生的佛教又向藏人的灵魂靠近了一步。 佛教争取生存、争取教徒的斗争是艰苦卓绝的。虽然赤松德赞时的佛教在王室和贵族中享有权势,然而他们仍然寻求更大的支持以得到更大的好处。赤松德赞是热情支持佛教的,他给僧人以大金字告身,尽管还没有参政,但已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到赤德松赞(798―815)、赤热巴巾(815―836)在位时,娘?定埃僧、贝吉云丹等高僧已出任大相之职,主持朝政。非但这样,赤热巴巾还规定一系列优厚僧人、使之享有特权的法律:赠给每个僧人7户平民以为供养;对僧人恶目相视者抉其目,恶指相指者断其指,恶言诋毁者拔其舌;偷盗寺院和僧人的财产要缴80倍罚款等等。此时的僧侣其实已如贵族阶级,他们离赞普近,离庶民远,其活动基本上是在宫庭内部进行的。 尽管在王室的支持下,佛徒们施展着自己的宏法本领,经过了佛教内部的顿悟派和渐悟派的论证,然而苯教作为佛教的敌对势力并没有善罢甘休。公元9世纪40年代初,反佛的大臣们用计除掉了热巴巾的哥哥藏玛和大相贝吉云丹,继而谋杀了热巴巾,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对佛教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封闭寺庙、砸毁佛像、镇压僧人(如强迫佛徒改信苯教,让他们去打猎、当兵等),烧毁佛经。苯教再度恢复自己以往的地位。 这次灭佛事件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佛教虽然立足吐蕃,但它的地位并不稳固,苯教并没有因自己的几次惨重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今天,藏区尚有苯教寺院存在,也可作为补充说明(尽管现在苯教与1000年前的苯教有着很大的甚至是质的不同)。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并不是可以用行政命令或武力的手段能够解决的。苯教、佛教,概莫能外。达玛吾都赞继位6年(841―846),便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所暗杀。 佛苯之争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雄踞青藏高原,左右中亚局势的强大的吐蕃民族,从此一蹶不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