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塔林分类:【地域文化】 公元1世纪之初(东汉明帝时),佛教随着西域来的使节与蕃客逐渐传入中国。东晋隆安三年(339年),高僧法显与同学僧人,西渡流沙,到印度求法取经,经海路返国,于义熙八年(412年)到达青州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僧人。他在青州居停一年,然后才去建康(南京)。因此,佛教首先给予青州一带较大影响。北魏年间,佛教风行天下。佛教大师朗公“与其徒隐于泰山之琨 谷。帝(北魏太祖道武帝)遣使致书,以缯、素、临、银钵为礼。 (《魏书?释老志》)泰山琨 谷,即今济南市柳埠。在北魏王朝的支持下,朗公在柳埠,建立佛寺“朗公寺”,说法传经,使柳埠成为齐鲁大地最兴盛的佛教圣地。隋朝大兴佛事,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炀帝杨广,都是佛教信徒。杨坚诞生在佛寺,由尼姑养大,对佛教感情尤深。隋王朝建立后,曾令全国计口出钱,营造佛寺佛像。开皇三年(584年)将朗公寺命名为神通寺。随着时代的沧桑之变,如今神通寺只存遗墟,但在其周围还保留着著名的四门塔和唐代龙虎塔及千佛崖石窟造像等。 四门塔在神通寺遗址东侧,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这是一座方形的单层石塔,全部用当地出产的大块青石砌成。高15.04米,每边宽7.4米。 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迭筑,成四角 尖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构成塔刹,形制简朴浑厚。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四面各有用整块大理石刻成的雕像三尊,现在每面仅存一尊。四门塔建筑风格古朴雄浑,代表了隋代的建筑风格。 龙虎塔在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以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是唐代建筑。龙虎塔高10.8米,砖石结构。塔身每面有刻着火焰状纹样的券门,周身布有刻工精致的高浮雕龙虎、罗汉、力士、伎乐、飞天等形象,气势飞动,华丽壮观。三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也用覆莲、伎乐、狮子等浮雕精心装饰起来。线条曲折的基座,高浮雕华丽的塔身、配上砖构的重檐华拱的塔顶,形式十分优美,与四门塔的古朴风格恰成鲜明的对照。 龙虎塔塔内有石雕的四面佛龛,龛内四个佛像,突胸细腰,脸型瘦长。 龙虎塔一侧还有一座唐开元五年的七级(现存六级)石雕小塔,塔身四面也有高浮雕的龙虎,谓之“小龙虎塔”。 龙虎塔的北面,是宋元以来神通寺的“祖师林”,即上层僧人的墓地。现存元明墓塔43座,多数为石塔,也有少量砖塔。 在柳埠东南的灵鹫山西麓,旧有古寺,名曰九塔寺。寺久废,明许邦才《重修九塔寺记》云:“泰山北下麓野之间,有地曰齐城,有山曰灵鹫,有川曰锦阳,峰峦复合,林荟苍郁,距郡邑百里,称异境云。寺建于此,莫知其知。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犹非其始也。……逮我皇明宏治十三年重修九塔寺之碑,而寺名有定证矣。……其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故寺名九塔。”此塔为砖构,高13.3米,塔身为内弧等边八角形。塔檐叠涩挑出17层。塔身腰间有水线,水线以下用桃花浆粗砌,水线以上为水磨对缝砌法,筑有南向佛室,内有佛像。塔顶为八角,上面安放着九座三层小塔,皆有小门,造型优美,构思奇特,别具一格,是我国佛家古塔建筑中的杰作。 唐宋时期,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四大名刹”,而又号称“四绝第一”的灵岩寺,座落在柏檀郁葱、景色幽美的泰山西北麓(属长清县境)。据《泰山志》载:“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琨瑞山降锡焉,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到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遭灭佛之劫,寺院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初(520年),法定禅师又重建寺院,先在方山之阴建了一座神宝寺(在小寺里村,仅存遗址),后又迁至方山之阳,甘露泉西面,始名灵岩寺。因此,法定被誉为“开山第一祖”。到了唐贞观时(627―649)高僧慧崇又迁建于甘露泉西南山麓。宋景钓年间(1034―1038)琼环长老(法号重净)更拓广之,重建五花殿,嘉钓中(1061年)重修千佛殿,扩大了寺院。明宪宗成化四年,改敕赐崇善禅寺。到明世宗嘉靖间仍沿用灵岩寺至今。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初,现存为明嘉靖间重建。大殿前面的八根石柱及复莲柱础等建筑构件,雕刻线条生动流畅,花纹精丽细秀,当为宋代遗存。殿建在高2米的台座上,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施黑瓦及绿琉璃瓦,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柱础精丽,还保留宋、金风格。殿内正中置长方形须弥座,上有大佛三躯,中为毗卢佛,东侧为药师佛,系公元1477年用铜5000斤铸造;两侧为阿弥陀佛,公元1543年铸造。周壁上下各有数量很多、高约30厘米的小木佛,因此称千佛殿。特别是在殿内四壁台座上,置40尊泥塑罗汉,台座高80厘米,皆坐像,敷以彩色。像高101―120厘米,塑造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身体比例相称,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塑像以现实人物为基础,摆脱了一般佛像的固定程式,喜怒哀乐,神态逼真,无一雷同,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艺术珍品之一,有“海内第一名塑”之誉。据考,这些泥塑均为宋代作品。 千佛殿西是有名的辟支塔。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建成于嘉钓二年(1057年),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基座八角石筑,皆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顶端为塔刹。塔通高54米,第一层至第三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挑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各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至第四层内设登塔阶梯,自第五层起为实砌塔体。塔顶置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八根铁链分别由九层塔上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塔的砌筑精细,底层采用磨砖对缝筑法。辟支塔形体壮观,向为古人赞誉。据文献载,“修塔助钱姓名约三千人,皆属河北、山东,而舍铁铸器远及于淮南”等地。由此,可见当年灵岩寺佛法之极盛。 辟之塔西邻,是著名的墓塔林和慧崇塔。这里有唐至清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167座,志铭碑刻81通,反映出历代不同的墓塔特征及寺宇悠久的历史,其壮观蔚然,可以与河南少林寺媲美。慧崇塔在塔林北面基台上,是唐代慧崇和尚的葬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此塔为一重檐单层方塔,全部用石砌筑而成,顶为重檐,结构简洁,砌、雕、磨都很精细。塔高5.30米,塔每面为3.74米。上雕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塔身南面辟真门,东西两面雕凿半掩假门,内露出一人作启门状,券门上为火焰状半圆浮雕。塔顶为重檐,以石板叠涩挑出,又逐层内收,是唐代砖石塔叠涩挑檐之特点。再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整个塔形古朴浑厚,是研究我国佛塔建筑的重要实证资料。 灵岩寺的佛教遗迹繁多,除上述殿塔之外,还有建于方山之巅的积翠证明龛、御书阁、五花殿、大雄宝殿、金刚殿、天王殿,以及著名碑刻、摩崖刻石等423块,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灵岩寺佛教胜迹,成为齐鲁文化的一部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