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安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安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墩、高李、甘梅3个村庄。现有1.2万多人。是由元代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军屯垦牧,与周围的回、藏、土、汉各族人民交往融合而成的兄弟民族。明万历年间(1537―1620年)在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筑建了保安城,隶属河州卫。清同治(1862-1874年)初年,由于不堪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领主的欺压,而辗转迁至今居地。他们聚居的地方仍像在同仁一样,被称为“保安三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文。主营农业,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副业。腰刀“保安刀”是驰名国内外的精美工艺品,具有实用、装饰和收藏价值。信奉伊斯兰教。社会习俗与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相似。 自称“保安”,旧称“保安回”。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一带。9,027人(1982)。根据民间传说语言特点和习俗, 一般认为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回、藏等族成份而逐渐形成。明初定居今青海同仁县境隆务河一带, 万历(1573―1620)时在当地设“保安站”, 修建“保安城”,应招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清初隶西宁镇统辖, 乾隆以后改属循化营隶兰州府。同治初年因受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农奴主欺压, 被迫东迁今地。清末民初属河州, 处在封建军阀马安良、马步芳等统治下。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保安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分“老教”和“新兴教”两支派。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所制“保安刀”闻名甘、青、藏。婚姻及社会习俗既深受宗教影响, 又保留着某些蒙古族的习惯。能歌善舞,“保安花儿”独具一格,优美动听;舞蹈融合了藏族某些特点。造型艺术较发达。解放后和东乡族、撒拉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县,兴建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水浇地面积扩大。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保安” 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 曾被称为 “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 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刘集一带, 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县。人口12212人 (1990), 其中居住在积石山自治县的有11069人。根据保安族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 “回回” 人为主发展而来, 他们原以驻军屯田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归附明朝后, 明朝在其地置 “保安站”、“保安操守所”, 招募士兵戍边,并筑 “保安城” 加强对周围地区屯田事务的管理, 这样 “保安” 就由地名逐渐演变为族名。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其“保安刀”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族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儿”、宴席曲优美动听,独具风格。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有老教、新教之分。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猪、马、驴、狗和一切凶禽猛兽,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安族获得了民族平等和自治权利,1952年在聚居地区大河家、刘集成立保安族民族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兴建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增大了稳产丰产田面积,牧、副、手工业兴旺,文教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介绍保安族的专著,马少青著。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知识丛书”之一。1989年出版。该书汇集多年来对保安族的研究成果,对保安族的历史形成、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是一本出自本民族作者之手,系统介绍保安族的专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