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僮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少数民族名。南宋时出现,常被贬书为“?”。《桂海虞衡志》谓:“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僮。”李曾伯《帅广条陈五事奏》中把宜州(治今广西宜川)一带少数民族峒丁称为“僮丁”。《溪蛮丛笑?序》说当时五溪地区(今湖南西部)也有“?”人。“僮”字的意义逐步发展扩大,后成为今壮族的旧称。主要分布在广西邕州(治今广西南宁)一带。有黄氏、韦氏、周氏、侬氏诸部族,北宋后期,这一地区羁縻州峒有数十、上百处。峒民以农耕为主,一般计口授田,不得典卖,惟自开荒田,称“祖业口分田”,有一定的私自处分权。其竹木楼居谓“干阑”或“麻阑”,上居人家,下圈牲口。屋不置灶、不穿井、不畜粮,其养生送死的重要物品一般藏之地穴,以防寇掠。冬编鹅毛、木棉以为裘,夏缉蕉竹、苎麻以为衣,爱戴白头巾,穿皮履。其丝织品“剧”,苎麻织品“?子”,内外闻名。地产金、银、铜、铁、铅、丹砂诸矿,其水银冶炼、兵器锻造等手工业也颇有规模,族人性格劲捷强悍,能辛苦劳作,团饭掏水以食,有鼻饮习俗,或尚鸡卜。各部族酋长大都世袭,臣服于宋,为其羁縻州峒,宋廷再封以官爵。峒民又称“提陀”,其中有的为峒官的亲兵,称田子甲,有的为酋豪的家奴,主要为一般平民。其社会地位、人身依附关系有别,承担的劳役、贡赋也略不相同,但都被世代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上,备受残酷统治。朝廷常编籍其峒丁为军队,备缓急之用。布阵作战,各张两翼,以相包围,以执标牌者在前,拿长枪、山弩者夹后,而人多翼长者常胜。武器还有峒刀、环首刀、手标、竹箭、桄榔木箭、毒药箭和桶子甲等。举峒常共一姓,以黄姓为最多。婚姻不避同姓,酋豪常娶数妻皆曰媚娘。这里商品贸易通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地区虽曰羁縻,然耕地要输税米于官府,民丁编有户籍,以备驱使。酋长、峒官多服穿白布袍,颇类汉族地区的里正、耆长。少数贵族在屋室家具、舆骑服用上,全然学习汉地公侯。有的贵族寄籍内地,纳粟补官;甚至有赴朝廷上奏陈献利害,得补阁职的。贵族子弟亦常入邕州应科举,一些酋首还招游士为耳目,专门窥知省地、官府的信息。而偏僻地区山僮的生活方式很是落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