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时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秦时期分类:【中国民俗】 史载,夏商时代,甘肃庆阳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称“北豳”,春秋战国为戎狄之地。此时,在河西境内就有羌、戎、狄、氐以及大月氏、乌孙等少数民族生活。历史学家考证,三代之际,以陇山为界,其东为汉族聚息之地,其西、其北、其南,多为戎、羌、氐各族先后占据。大体是,泾渭上游及其以北为戎地,洮岷河湟及其以西为羌地,岐陇以南至西汉水、白龙江一带为氐地。夏太康失国,戎始东渐,太康孙继位后,征伐戎族。周幽王时,申侯怀怨,引犬戎杀幽王于郦山之下,周始东迁,戎逼诸夏。战国之际,东移之戎多被攻灭,余部除一些与汉族融合外,所剩西走,与羌合流。此时,羌力大盛,与夏形成争雄之势。当时在甘肃建立的国家就有密须、义渠、共、秦等。周族先祖不?弃官辞职,在陇东开发农业生产,死于庆阳,葬于东山。明人李梦阳有《秋怀》诗可资参证:“庆阳本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坟。”甘肃清水为秦国农业基地。西周孝王时,以秦人善养马之长,准予其首领在秦亭建筑城邑。秦人以它为据点,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非子至始皇,秦国终于完成了横扫六合的大业,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大霸主。公元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甘肃境内建立了陇西郡(今临洮南)和北地郡(今庆阳西南)。 ① 殷商时期,甘肃民俗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古风。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在甘肃各地普遍存在。周之时,天帝信仰以绝对优势压倒了原始诸神信仰,天帝一出现便成为诸神中享有最高权力的象征。下民的安危、朝廷的更替,社会的祸福均取决于天帝的意志。因此,周代郊祭天帝为国民之大事。《周官》:“冬日至,祀天于南郊。”据《封禅书》说,祭天帝以三牲为礼。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考证,除郊祀天帝之外,还有庙祭与封禅大典。朱云:祭天帝之礼一年两次,一即“冬至日”,二即“立春日”。主祭者为帝王及文武百官。今甘肃人谓“天帝”为“天爷”。周代民间如何祭天帝,不得而知,但从至今保留的祭天之礼来推测,周代祭天仪式当为最隆重者。至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间,由于受阴阳五行之影响,除天帝之外,又衍生出了五帝,朝野皆祭之。周代前后,陇东农业文明兴起,因此,在天神信仰的同时,地神信仰亦很隆重。其中,社祭及农业祭祀颇为兴盛,诸凡求雨、日食、战争之事皆要祭社。农业祭祀与社祭密切联系,祭祀对象主要是社神和稷神。周秦之时,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阴帝女娲已成为朝野信奉的创世、造人的大神。黄帝已被推崇到司日月、阴阳,主天堂、地狱之尊。炎帝理地农耕、西王母掌星历、刑罚。神农、公刘都成了农业始祖。凡此等等,皆受祭祀。据史料记载,春、夏、秋、冬四季都有祭农神的节日,祭法有杀牲祭、尝新祭、立社树祭、大食祭等。至秦,陇右农商牧猎俱甚发达,庶民好稼穑,务本业。衣食住行讲实惠、朴素,婚丧嫁娶讲究鬼神礼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