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邦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邦寺

分类:【地域文化】

“八邦”为藏语,汉语意为“财富集中,人杰地灵之地”,位于四川省德格县八邦乡,历史上曾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据现存《白教转世纪》载,该寺为第二十七代德格土司曲加?登巴泽仁聘请龚亚大喇嘛却吉俊乃创建于清雍正年间。却吉俊乃为该寺第一代活佛,曾与达赖七世、清驻藏大臣、尼泊尔国王均有来往,历代德格土司均为保护和建设寺院尽过力。因寺院建筑宏伟堂煌,故在康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主经堂共三层高24米,经堂的八根柱不可合抱,据说寺院在兴盛时喇嘛达800多。寺内藏有不少珍贵文物,据50年代的统计,当时有镀金菩萨像7尊,大小红、黄铜质菩萨近千尊,百年唐卡万余幅,另有10多万块经版以及大量藏医学书籍。

全名八邦圣教法轮寺,藏传佛教噶举派名寺,位于四川省德格县麦宿区八邦乡。“八邦”(dpal-spung),藏语意为财源富足、人杰地灵之地。止贡噶举派创始人仁钦贝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创建止贡寺之前,曾与弟子巴登?向秋伦巴云游至德格八邦,见这里的一座山冈形如“三象戏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后来便派向秋伦巴去八邦传教,并于十年(1183)建寺于此,称“巴向秋伦巴”,后称八邦寺。13世纪末,止贡噶举派因萨迦派的兴起而受到削弱,该寺也因此而改宗萨迦派。16世纪中叶,寺庙主体建筑被焚毁。清雍正六年(1728),噶玛噶举派活佛曲吉迥乃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八邦寺,司徒?曲吉迥乃任该寺第一任住持。后经九世司徒活佛白玛尼西、十一世司徒活佛白玛旺秋等的扩建,奠定了该寺的建筑格局,并发展成为仅次于西藏楚布寺的噶举派圣地。极盛时期拥有寺僧800多人,分寺100余座,分布于川、青、藏、滇等藏区。因康区噶举派第二代活佛噶玛拔希及该派第三至第五世活佛先后进京受到元、明两朝皇帝的封赏,故该寺有“国师庙”之称,并被德格土司定为五大家庙之首。又以其建筑宏伟壮观,在康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到民国时期,该寺还受到国民政府和西康地方政府的重视。民国27年(1938),刘文辉筹建“五明学院”,封司徒活佛为“康北宣教师”,并委以德格县参议会副参议长之职。33年(1944),蒋介石遣“金刚学会”成员迎请该寺钦则活佛至重庆修法诵经,为抗战胜利而祈祷。

新中国成立后,该寺得到了政府的维护。据50年代统计,全寺僧人为725人,其中活佛4人,即司徒、广生、钦则、恩根4个活佛系统的转世活佛,以司徒活佛地位最高。“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内文物、法器等遭到严重破坏,但寺庙建筑幸免于难。1981年寺庙重新开放,并建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1986年国家拨款20万元对寺庙进行维修,印经院亦随即恢复印经业务。现有僧人370余人,其中活佛4人。寺内藏有大量唐卡、佛像、法器等宗教文物和珍贵的藏文典籍。自建寺以来,该寺涌现了不少学问高深、佛法精湛的大师和高僧,享誉全藏区,如近代的司徒?曲吉迥乃、降央朗杰嘉措及现代的通拉泽翁等。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邦”,藏语意为“财富集中,人杰地灵之地”。位于四川省德格县八邦乡。历史上属噶举派寺院。据今存《白教转世纪》载,该寺为第二十七代德格土司曲加?登巴泽仁聘请龚亚大喇嘛却吉俊乃创建于清雍正年间。却吉俊乃为该寺第一代活佛,与七世达赖、清驻藏大臣、尼泊尔国王均有来往。历代德格土司均为保护、建修寺院尽过力。因寺院修建气势宏伟,故在康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主经堂共3层,高24米,经堂内的8根大柱不可合抱。据说寺院在兴盛期僧人达800。寺内藏有不少珍贵文物,据50年代统计,有镏金菩萨像7尊,大小红、黄铜质佛近千尊。百年以上唐卡万余幅,另有十多万块经版及大量医学书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