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安三袁和竟陵钟、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公安三袁和竟陵钟、谭

分类:【地域文化】

由于历史的局限,何景明的孤鹤之鸣并未能够改变文坛上盛行的拟古风气。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又力振此风,使得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了孕育着革命风雷的明代后期社会的现实。晚明启蒙思想家李贽猛烈地批判了宋明理学,提出“童心说”以呼唤个性解放、心灵自由,楚地的公安“三袁”则在文坛上强调“独抒性灵”来与之呼应。

“三袁”即创立“公安派”的公安(今属湖北)袁氏三兄弟: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曾官右庶子,有《白苏斋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曾官吏部郎中,有《袁中郎全集》。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曾官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受时代风气的熏陶,三兄弟愤世疾俗,雅好高洁,追求人性的至真和完美,具有楚人的狂狷性格和放达风度。其中又以袁宏道最为狂放不羁。他年轻时便以“风歌笑孔丘”的楚狂人自诩,高歌:“浪迹真无奈,狂心今若何!一樽聊对酒,万事且狂歌。”他一生或啸傲江湖,或寄情山水,举止无拘无束,表现任情任性,充分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和心灵解放的时代精神。因此,他任性而发之言,最为锋芒毕露、惊世骇俗;他任情而作之文,也最为恣肆放纵,新颖神奇。他的名声和成就在三兄弟中最大,自然也就成了“公安派”的旗手和盟主。

对于复古运动带来的流弊,他们深恶痛绝。为了在文坛上拨乱反正,他们审视了复古运动的始末,肯定了何景明、李梦阳在文坛上冲破理学教条的束缚、扫除台阁诗体和八股文风的开创之功,批评了他们以及其他倡言复古者只知句比字拟地模仿古人、却不能“自出机轴”的弊病。在何、李的“诗本性情出发”的思想基础上,他们进而强调文学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指出文体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主张随性灵的自由抒发而“穷新极变”,提倡“天然去雕饰”的口语化创作,并且高度评价了向来受到轻视的民间通俗文学。

“三袁”的文学创作,是他们文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大都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本色独造语”,其人活跃在字里行间,其情贯注于篇头章尾。如袁宏道的散文名作《徐文长传》,并没有全面地介绍和评价这位与作者同时代文豪的生平和成就,甚至连徐渭在戏曲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也只字不提,而是全凭作者的心灵感应,着力描写徐渭的“佯狂”表现和“狂疾”行为,从而展现出作者心会神交的狂士徐渭形象,也展示了作者狂放不羁的自我个性。正由于此文是人与神通、事与情合的“独抒性灵”之作,才有“如水东注,令人夺魂”的艺术魅力。“三袁”厌弃污浊的官场和险恶的仕途,将身心沉浸在自然山水中求真葆洁,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人生快事。他们所写的大量山水诗和山水小品文,虽然未能反映社会的面貌,却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其作品中的山水并非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其性灵的物化和精神的对象化,被写得有情有性、有声有色,托出了其投身于自然中所体会到的个性自由和心灵解放的愉悦心境。这些作品的文字大都平易晓畅,自流清新,反映了“三袁”的创作特色和文学成就。

在理论上强调性灵、也即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在创作上不拘格套地抒写自我性灵,这正是对“庄骚”开创的楚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袁宏道对楚文学精神的领会尤为深刻,故对楚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尤为自觉。他说:“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啄,不揆中情,信谗赍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谓楚风,又何疑焉?”(《序小修诗》)

宏观地看,从屈原的“抒情”说,到汉代的“言志”说,再到魏晋的“缘情”说,楚文学传统与中原文学传统在对立互补中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辨证发展过程;从李白的“天真”说,到宋代的“主理”说,再到晚明的“性灵”说,则又在更高的层次上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三袁”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发“性灵”说,就大大深化了其理论内涵,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大的思想启蒙意义,给予后世以多方面的影响。其“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的观点,甚至影响到“五四”运动时对白话文的提倡。他们的创作成就虽然不足以与他们的理论成就相并论,但也起到了配合其理论来扫除前、后七子所造成的文坛迷雾的作用。

当时以创作成就与“三袁”的理论成就相辉映者,是江西人汤显祖。这位伟大的戏曲作家,在其不朽名作《临川四梦》中,以对“情”的热烈呕歌、对“理”的愤怒抨击和奇丽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呼应着袁氏三兄弟,共同在精神上和艺术上全面地宏扬了楚文学传统,并且掀起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启蒙新潮。

就在公安“三袁”高举“性灵”大旗在文坛上纵横驰骋、放声呐喊时,邻近的两位乡亲给了他们以有力的声援。这两人就是创立“竟陵派”的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和谭元春。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有《隐秀轩集》。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终身未仕,有《谭友夏合集》。

钟、谭两人应和公安派的主张,强调诗为性情之物,“真诗者,精神所为”。他们据其“不拘格套”之说而进一步发挥,指出“夫有真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为伍”,因此诗文形式之变有尽而精神之变无穷,必须学习古人的精神,于精神上求变化。同时,他们又感到公安派过于强调发抒性灵而置文法于不顾,其创作有流于肤浅俚俗之弊,故试图将性灵和文法统一起来。为此,他们编选了《古诗归》、《唐诗归》,以“寻味古人之微言奥旨”。在诗文创作中,他们也刻意别创一种“深幽孤峭”的风格,以“驱驾古人之上”、超出时俗之流。两人初期的覃思苦心之作,令世人耳目一新,“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但久而久之,他们的创作便过于“以凄声寒魄为致”,“以噍音促节为能”,结果给文坛带来了较公安派更为严重的流弊。其根本原因,也有似于公安派,即因他们的生活圈子狭小、阅历不够丰富、眼界未广、思想欠深所致。与公安派相比,竟陵派的成就显然稍逊一筹,但其勇于叛道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却承续了楚文学传统,其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也起到了为文学启蒙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