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政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军政制度分类:【地域文化】 南诏、大理国的军政制度基本上源自唐朝,不过是在具体称谓上有所不同。南诏的“诏”来自乌蛮语,南诏原本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后发展为一个政权的名称。国王对臣下自称元,称臣子为昶,臣子对王自称官衔,臣民称王为诏。国王也自称为摩柯罗嵯,摩柯罗嵯为佛教阿叱力派中的护法天神,以此自称,主要是表示威严。南诏大理国强盛时,国王还自称骠信,此为缅语,骠指缅地,信指君主,意为监理骠国。大理之名,则起意于重新调整理顺归于太平,与其建立前那段纷乱的历史有关。 关于南诏与大理国所控制的地理范围,据有关专家考证,以今云南为中心,北至川南,东达黔西,南则伸入中南半岛,西到伊洛瓦底江,但这只是在其国力强盛时凭武力控制的疆域,实际上真正能归属其统治的地区,主要是滇西、滇中、滇东地区。南诏在这一区域内设置了十赕、六节度和二都督,这些建置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并一直保留到大理国时。到了后理国,才又重新划分为首府地区、八府、四郡、四镇及三十七部,军事统治的色彩有所淡化,而以政治统治为主。 赕也写成 、睑、呐,相当于内地的府州之称,南诏在其统治中心即洱海周围设赕,初为六赕,后增至十赕,主要在原六诏故地,赕直接归属诏管辖。节度是一种军事化建置,主要设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也有是被征服的其他民族的居住区。有六节度,长官称节度使,这一建置完全习自唐朝。都督有二,一南一北,主要为战事而设。这一建置仍习自唐朝。节度使、都督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但在以行政统治为主的十赕地区,也有节度使掌管军事。在节度、都督控制区,也有郡县的建置。这表明南诏大理国一方面想尽力学习唐宋制度,一方面又囿于自身的发展水平而难以照搬照套。 后理国时期的八府为高氏子孙受封地,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中,四郡在今滇东滇南,四镇位居后理国的西北部、西南部、西部、东南部。八府四郡以行政统治为主,四镇以军事统治为主。三十七部即37个部落,是散居在四郡的较落后的民族,即唐时之乌蛮,与今日该区的彝族有渊源关系。 南诏与大理国还有自己的官制与军制,最高官员为清平官,有六七人,六曹为最高行政机构,相对应于中原王朝的六部,南诏后期改六曹为九爽,爽亦相当于部。在南诏王与六曹之间传达命令的称同化判官,侍从长称羽仪长。大理国前期基本沿用南诏旧制,后期只是一些高级官员的官职称呼略有变化。南诏的高级武官称军将,前缀不同定语以区分他们的级别,许多地方武职官员及一些高级行政长官,亦有不同等级的军将称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