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鲜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鲜卑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族名。东胡的一支。东胡于汉初被匈奴击败,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而得名。初附匈奴,后附汉。东汉和帝永元(89―104)年间,北匈奴西迁,鲜卑尽有匈奴故地,势渐盛。晋南北朝时,鲜卑慕容、乞伏、秃发、拓拔、宇文等部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北魏、北周等政权。鲜卑原以游牧、渔猎为业,及受汉族影响,农业、手工业等有所发展。北魏统一中国北部,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及生产技术,定姓为元。后渐与汉族等融合。②带钩。一说腰中大带。《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王逸注:“鲜卑,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古民族名。原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据 《北史?魏本纪》,鲜卑乃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境内有大鲜卑山 (即今大兴安岭),因以 “鲜卑” 为号。鲜卑世居辽东,曾受匈奴统治,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西迁后,才开始徙居大漠南北,尽有匈奴故地。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先后归顺,鲜卑遂逐渐壮大起来,成为继匈奴之后蒙古草原上的霸主。西晋末年,趁中原大乱,鲜卑慕容、拓跋、乞伏、宇文等部先后在北方和中原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代、北魏、西魏、北周等王国和王朝。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治者就是鲜卑族的拓跋部和宇文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加速鲜卑的汉化进程,下令将首都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 迁往洛阳,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他本人就将汉臣李冲的女儿纳为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他还下令将鲜卑姓改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他自己就从拓跋宏变成了元宏。太子元恂私著胡服,企图逃回平城,阴谋叛乱,被废为庶人,后被处死。鲜卑族迅速从一个没有文字的 “马上民族” 变为骁勇善战且又知书识礼的华夏民族。鲜卑族建的北周被汉族的隋朝取代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也就逐渐消失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被汉族视为盛世的唐朝,其开国皇帝李渊的身上就流着鲜卑人的血液,他的母亲独孤氏就出生于鲜卑贵族之家,而唐太宗的生母窦氏,以及他的长孙皇后,也都出自鲜卑血统。 古族名。原为东胡的一支。秦末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灭后,余众退保辽东,因居于鲜卑山而名鲜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其语言、风俗、婚姻制度及社会组织与乌桓相似。东汉初,依附于匈奴攻汉。建武二十五年(49),始与汉通。东汉后期,其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尽据匈奴故地,国势强大,并仿匈奴旧制,分其地为左、中、右三部,频繁侵扰汉边。檀石槐死后三部各自独立,鲜卑分裂。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之一。属于东胡系统。汉初,东胡被匈奴击败,部分迁至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故名。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间。原依附匈奴,后归顺汉。其间与周围各族屡有征战,对汉也时顺时叛。汉桓帝时,其首领檀石槐建立起强盛的部落大联盟,击败周围夫馀、乌孙、丁零各民族,对汉时常侵扰。檀石槐死后,内部发生征战,联盟瓦解,复依附汉,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拓跋氏等都曾与汉人或其它民族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势力。如慕容氏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秃发氏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宇文氏建立北周等。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定处,语言习俗与乌桓相近,迁入中原后,受汉影响,农、工、商等均有发展,并逐与汉族融合。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汉初,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 部分部众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名。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南邻乌桓。初附匈奴,东汉建武(25―55)后期,其首领陆续附汉,明、章两帝年间始终保持和好关系。和帝永元(89―104)中,乘北匈奴西迁, 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十万余落,势力渐盛, 称兵十万。直至二世纪中,对汉时降时叛,与匈奴、乌桓屡相攻杀。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东败夫馀,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汉边,尽有匈奴故地,建立起强盛的部落大联盟,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统领。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后,部落贵族首领屡相攻战, 联盟瓦解。青龙元年(233)轲比能兼并东部鲜卑及步度根所部,统一漠南地区,重建局部联盟。三年,轲比能死,联盟复瓦解。两晋南北朝时,鲜卑族各支慕容、乞伏、秃发、拓跋、宇文等部相继兴起,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北魏、北周等政权。语言习俗与乌桓相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 内迁后,在汉族影响下,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并逐渐与汉族等融合。 东北古族名。属于东胡族系的一个民族。分为二大部:一为南部鲜卑,史称东部鲜卑;一为北部鲜卑,史称拓拔鲜卑。前者原系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居处西拉木伦河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袭破,退据鲜卑山(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格山一带);后者则活动于大鲜卑山 (即今大兴安岭北段),未曾加入东胡部落联盟。东部鲜卑南邻乌桓,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社会结构与乌桓相近,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常猎取当地的野马、窿羊、端牛、貂伥、?子等野兽,以为衣食之用,而且还用以对外交换。其中貂伥、?子的皮毛柔软美观,“天下以为名裘”。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117),随着乌桓的南迁,该部也南迁至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不久,北部鲜卑从大兴安岭北段南迁至大泽 (今呼伦贝尔湖)。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东部鲜卑接受东汉王朝招抚,“始通驿使”。乌桓内迁入塞后,该部自饶乐水南迁至辽东、辽西、右北平、上谷、渔阳五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匈奴被汉朝击败西迁,两部鲜卑大批迁入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十余万落,亦自号鲜卑。东汉桓帝时(147―167),其杰出首领檀石槐崛起,开始统一诸部,建立以鲜卑诸部为主体的军事大联盟,势力强盛。檀石槐死后,联盟解体。继起的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入晋后,分为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秃发等部。慕容、宇文、段氏三部主要活动于东北西南部。至十六国时期,慕容部强大起来,兼并了宇文和段氏两部,并南下中原,曾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政权。西北地区的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拓跋氏则统一北部中国,建立了北魏王朝。随着内迁定居,其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皆发生了变化,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古族名。东胡族一支。与乌桓均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大部。秦末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所败,联盟瓦解,余众分聚于两部。该部退保鲜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一说是时始因此为号),南邻乌桓。西汉武帝元狩(前122-前117)后,逐渐南移,游牧于乌桓原驻地饶乐水(又称“作乐水”,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初臣服匈奴,岁贡牛、马、羊、皮张,随从征战,扰汉边。东汉光武帝建武(25-56)后期,首领偏何、于仇贲、满头等陆续附汉,受封王、侯,岁受赏赐,助击北匈奴,明、章两帝间与汉始终和好,保塞无事。章帝元和二年(85),与南匈奴、丁零、西域联兵大败北匈奴,迫之远引而去。章和元年(87),再破之,执杀优留单于。和帝永元(89-105)中,乘北匈奴西迁,徙居匈奴故地,并其余众10万余落,势力渐盛。直至2世纪中叶,对汉时降时叛,与南匈奴、乌桓屡相攻战,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矛盾。桓帝(147-167年在位)时,首领檀石槐统一诸部,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内蒙古兴和县东北、河北尚义县东南) ?仇水。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汉边,尽有匈奴地,称兵10万,胜过匈奴,建立强大的部落军事大联盟。分其地为三部:辽东以西至右北平20余邑为东部;右北平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上谷西至敦煌、乌孙20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统领。灵帝(168-189年在位)时,连年扰幽、并、凉3州缘边诸郡,屡败汉军。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后,诸部贵族首领屡相攻战,联盟瓦解。三国魏青龙元年(233),小种鲜卑轲比能并东部鲜卑及步度根所部,统一漠南地区, 重建局部联盟。三年(235),轲比能死,联盟复解体。其语言和习俗与乌桓相同,语言属东胡语的分支。以游牧、狩猎为业,追逐水草,居无常处, 以穹庐为舍,食肉酪,衣毛毳,盛产名裘。有牧猎所需之手工业,制弓矢鞍勒,以角端弓著称。其地产份和东穑(结实如份子),也捕鱼以补田畜射猎之不足。与中原通市,易“精金良铁”, 由流入该地之汉人“教作兵器铠?”,有时交市之人多达3千,畜7万。初不识文字,刻木为记,后始向汉人习学文字。社会组织分部和邑落,部之首领称大人, 邑落各有小帅,初为推举产生,至檀石槐后,遂世相袭。两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分衍出之各部相继兴起,建立雄据一方之政权:慕容氏建前燕(337-370)、后燕(384-407)、西燕(384-394)、南燕(398-410);乞伏氏建西秦(385-431);秃发氏建南凉(397-414);拓跋氏先建代国(338-376),后统一北方,建强大的北魏王国(386-534)及东西魏;宇文氏又受西魏禅,建北周(557-581)。源于慕容氏,后西迁今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及辽西段氏亦建政权,割据一方。这些政权瓦解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不再作为民族实体存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