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制瓷业中的劳动关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制瓷业中的劳动关系分类:【中国民俗】 明中叶以后,景瓷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商人资本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制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了历史前提。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扩大,雇佣劳动、商人支配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在景德镇制瓷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时,景德镇的窑户基本上都集中到镇内,瓷土也是自祁门等地贩运来,这就使景德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瓷手工业城市,“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有“四时雷电镇”之戏称。万历时,镇内人口“主客无虑十万余”,且外来人口居多,时“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每日不下数万人”,他们“杂聚窑业,佣工为生”,是一个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民营的制瓷手工工场已经在景德镇出现,同时还有大量的家庭制瓷手工业者。在这些工场和作坊中从事瓷业生产的,是具有自由雇佣劳动性质的陶工,他们不仅与土地分离,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而且他们与窑主的关系不是奴婢、雇工与主人的关系,他们是“凡人”的身份,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他们“工兴则挟拥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一工有事故,必扯累窑户以为利,或扳以盗贼,或污以人命”。清代也是“年年七月中元节,几处坏房议事业,每到停工总生事,好管调护要重开”,“三月有钱称发市,年终找满惰工愁”,而窑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近代瓷业资本家的前身,他们不少是由手工业者分化而上升为小业主的,“一代穷,二代富,三代小老板”是景德镇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如清代婺源人汪应萃,“因贫往浮镇为佣,积金有资,自开磁窑”;祁门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云连”。景瓷的外销和原材料的购入,全赖商人进行,瓷商支配生产的事件这时已经发生了。 景德镇瓷工在做碗(余悦摄) 沿及清代,到景德镇办瓷的客商,在乾隆时即组织有徽州会馆,嘉庆时有苏湖、临江、饶州、南昌、都昌会馆,道光时有湖北会馆。当时瓷商买瓷,先由牙行居间议价、批单、写票,凭票到窑提货,同时要雇定一个把庄头和一个类色头。明清商业巨子徽商、江右商、江浙商多以此而牟大利。沿及清乾隆时,景瓷“已盛行于世,为出口货第一特色”。景瓷畅销四方,遂成为商贾云居之地,大批行商坐贾的到来,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交易市场。与此同时,一些达官贵人也选择了景德镇为安身立命之地,景德镇的正街即是达官贵人和富户巨商们的集中之区,“斗富弄”便是因他们挥金如土而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