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办满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办满月分类:【中国民俗】 小儿初生一个月,称“满月”,雅称“弥月”。辽北一带俗规,生男二十天满月;生女三十天满月。办满月又称“请满月酒”或“喝满月酒”,辽东满族称“满口”。 剪指甲胎发。满月日,始为小儿修剪指甲、胎发。剪胎发俗称“剪胎毛”。头胎男孩或男孩稀少人家,剪胎发时,婴儿脑后脖梗处,常留胎发一绺,俗称“鬼见愁”,说可抵邪恶,使孩子好养活。至七八岁剪去。剪掉的指甲、胎发忌乱扔,用红布包严缝婴儿枕上。否则会使小儿丢魂。 着装戴物。婴儿满月,亲友备礼来贺。其中姥姥、姨娘、姑姑所送的礼物,讲究颇多。辽北西部一带,有谣云:“姑送裤,姨送袄,姥姥的帽子戴到老。”康平地区谣曰:“姑姑鞋,姨娘袜,姥姥做个大劈叉。”所谓“劈叉”指开裆裤,裤腿以不同颜色布料缝制,成不对称式。所送鞋、帽皆绣虎头纹样,并在满月日穿戴一下。 亲友所送的礼物中,通常还有麒麟锁、状元牌、手镯、脚镯等物。锁刻长命百岁、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字样。特别是“犯锁”婴儿,满月前日,其祖母要讨九户不同姓氏的铜钱,其中必有刘姓,以示“留”住。禁王(亡)姓,俗以为不吉。讨毕,用红线,编九枚铜钱成锁,扁形,俗称长命锁。挂婴儿胸前,至“百岁”或“周岁”摘掉藏收,说是能佑护小儿成长。 下车日。岫岩满族,婴儿满月称“下车日”。自此,婴儿可随意上下悠车。下车日,亲友都来祝福,全家必宴款亲朋,并送小儿“压车钱”。据《丹东满族志》载:岫岩白氏宗谱记曰:“咸丰九年,下车赠猪一口,给钱四十吊。”可见重视程度。下车日,主家宴客的主食,以面条为之,以祈小儿顺利健康,长寿多福。 婴儿独自睡卧悠车或下车时,常放剪刀、笤帚等物震慑。平时,忌空悠悠车,如是不吉。 住姥家。婴儿满月,舅舅接住姥姥家,俗称“挪臊窝”。临行,在婴儿眉心正中点红或抹红,俗称“打红狗”,说是能避邪。又用红巾蒙头,否则孩子眼净,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受惊吓得病,甚至破胆而亡。母子返家行前,长辈为小儿脖颈挂线一缕、名长命线;拴以钱,呼长命钱。长命线必用白色,取意白头到老、长命百岁。长命钱送双不送单。归途必走来时路,否则小儿丢魂时找不着家。 宽甸岫岩满族,外孙还家,姥姥要蒸蛇形面龙一对,名驹驹,亦叫河咧,说是能生发。另送橘子八个,悠车一台,桃枝一株,铜钱一串,红布一方。如是女孩,只送悠车。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古称“弥月”,一般男孩出生30天,女孩出生29天举行。北京有句歇后语:“养活孩子办满月―――没事找事儿。”老北京把为孩子所举行的礼仪活动称为“办满月”,其仪式过程繁杂。办满月的多是头生儿,或是得头一个儿子。《增订实用北京指南》载:“产后一月为满月。是日,亲友来贺,馈以衣帽铃铛寿星及馒首等物。亦有予钱者,封以红纸,上书‘代铃’或‘长命百岁’字样。乃设筵或演剧,或他种玩艺以娱乐。谓之‘办满月’。”办满月多为头生儿或头一个儿子,讲究的要搭喜棚、下帖请亲友、唱戏等等。 办满月时先给孩子剃胎毛,民间也称“铰头”、“落胎毛”。婴儿胎发称“血发”,受之父母,除了要留一些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孝意外,剃下来的需要谨慎地收藏起来,现在则时兴制作胎毛笔。剃胎毛说是为了防止“压运气”,还要剃去眉毛,怕孩子长大“别眉(谐‘没’)眼高低的”,意在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办满月多为一天,或在家办或在饭庄,事先发请帖,男、女客人均可往贺;如不发请帖,则女客前往。 满月这日,门前搭红、黄彩牌楼,或挂红黄彩球。院内搭酒棚,设茶座,礼堂(正厅)毛毡铺地,八仙桌上供“满月全神”,即碧霞元君等13位娘娘和本命寿星、门神、灶王、当方土地、床公床母等家宅六神。红烛高点,左右设案,陈列亲友所送礼品,如礼金、贺幛之类。礼金红封上书“弥敬”,或“弄璋”、“弄瓦”、“代铃”之类;贺幛是红色为主的彩缎彩绸,以红纸书“长命百岁”、“天降麒麟”、“瓜瓞绵绵”、“螽斯衍庆”之类的祝辞;贺联为红色,书吉祥语。还有各种银器如银炉、银瓶之类,上刻吉祥图案和祝辞,各种食品以及“长命百岁”锁、儿童服装鞋帽等。衣物讲究“姨家的布,姑家的活”,衣服故意做成不同颜色的两袖或两腿,据说这样孩子好养活。还有姑家送鞋、姨家送袜的习惯。送孩子的第一顶帽子,男孩多为虎头帽,祝他虎头虎脑;女孩多为莲花瓣,祝她貌似莲花般水灵。鞋则多为虎头鞋,上书“王”字,并有虎眼,意在引导小孩别摔着碰着。 筵席正式开始前,由席中最年长者,将两个圆馒头底对底地合在一起,叫产妇咬一口,其意在于祝愿小孩以后有饱饭吃。 在老北京,办满月时,有钱人家还要办堂会,请艺人表演戏曲娱乐节目,如京剧、地方戏、皮影戏、全堂八角鼓、什样杂耍、什不闲、莲花落等等,以增加喜庆气氛。堂会曲目多为“吉祥戏”,久而久之,剧目形成了固定的套子,生男演《麒麟送子》,生女演《观音赐女》,一般可演《打金枝》、《状元印》、《御碑亭》等。一些小门小户因经济原因请不起大戏,就用比戏曲省钱的“杂耍儿”,甚至有的花点小钱从街头请两三位卖唱儿的盲人,唱些单弦牌子曲、小口大鼓(即京韵大鼓)等节目,虽简易小型,但也其乐融融。堂会结束后,孩子母亲要给“满月全神”焚香叩首,与近亲们一起出大门,东行百步,将神龛、神像、敬神钱粮点火焚化,称“送娘娘”。满月庆典即算完成。 办满月时,北京人还有“满口”讨吉利的习惯。长辈手拿两个馒头送到产妇嘴边让她吃掉,称为“满口“,意思是免得空口,祝孩子将来有饭吃,不致肚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