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qianyanyu jiaoliu de mudixing

婴儿前语言交流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比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即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词产生之前的这个阶段, 称为 “前言语阶段”。我国心理学家吴天敏和许政援(1979)将婴儿的前言语阶段分为三个具体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婴儿能发出哭声和一些简单语音。第二阶段(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婴儿的“前言语活动”明显增多,会发出复杂的语音和连续音节, 并能发出一些近似词语的声音。第三阶段(9~12个月左右),学话的萌芽阶段。这时候婴儿语音进一步增多,并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如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词语开始产生。
在前言语阶段, 婴儿能够通过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和成人进行信息交流,称为“前言语交流”。例如,一个小女孩抬头注视着母亲抱着她说话的神情, 不时地微笑着,有时还发出“啊—啊—啊”的声音。母亲停止谈话了, 她也就停止了发声, 甚至还皱起了眉头。
婴儿的前言语交流具有目的性、指代性和约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贝茨(Bates)等人研究 (1975)认为, 婴儿直到9个月时才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交流,其标志就是“原始祈使”和“原始陈述”行为的产生。原始祈使行为的外在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一事物, 交流中成人只是作为婴儿获得某一事物的手段和途径。原始祈使行为也称非言语请求行为。原始陈述行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加强与成人的交流, 外在事物只是作为他引起成人注意和兴趣的手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6: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