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方少数民族建筑的汉化影响分类:【传统文化】 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发展的初期,我国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如维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先民由于大多处于游牧游猎的非定居及半定居生活状态,所以他们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微弱模糊的。在这一时期,毡帐迁移式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及至近现代时期,以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毡帐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当这些北方游牧民族走向半定居及定居生活以后,一些固定式民居建筑得到了充分发展,如藏族石构平顶楼房建筑――碉房、维吾尔族土木构平顶庭院建筑等都已成熟定型。这些民居建筑从建制上看似乎较少受到汉民族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在这类民居建筑走向其发展的中后期时,不管在细部形制上还是在内部装修及建筑用材上,都受到了汉族建筑的影响。当然在北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最能代表其成就、最能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互渗现象的,还当属他们的宗教建筑及城池宫室建筑。维吾尔族先民回鹘在公元八世纪皈依摩尼教后,曾由牟羽可汗从中原洛阳将汉族摩尼僧人及建筑工匠带回西域,在那里建造了许多汉式风格浓厚的摩尼教寺庙建筑。佛教在西域盛行时期,许多融汉民族建筑特色及印度建罗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佛门宗教建筑,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量出现。而同在佛教盛行之时,藏族先民的佛教建筑在与其土著宗教――苯教建筑做了长期的此消彼长的斗争后也开始大量出现,到了近现代藏族佛教实现本土化改造后,一种集藏族传统建筑风格、汉族建筑风格及印度佛教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宗教建筑――喇嘛教寺庙建筑,更是层出不穷,汉族建筑的传统作法如院落布局、斗?挑檐、大小木作、中轴对称及庑殿、悬山、歇山等被广泛应用于这类建筑中,人们至今还很容易从布达拉宫、妙应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及塔尔寺等喇嘛教著名建筑中找到许多展现汉民族建筑风格的建筑单体及建筑部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以人口众多、分布面最广的回族为代表的一些穆斯林民族,在充分体现阿拉伯伊斯兰教传统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将汉民族典型的传统寺院建制范式移植到了他们的伊斯兰教清真寺院及陵墓建筑中,他们顺应伊斯兰教在中国畅顺传播与发展的事实,按照中土化了的建筑格式相继营建了浙江杭州真教寺、江苏南京净觉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四川成都鼓楼街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甘肃兰州桥门街清真寺、青海循化撒拉族街子大寺及新疆乌鲁木齐陕西大寺等一系列著名的寺庙建筑。这些建筑不论在布局、用材、结构上,还是在设计、装饰上都接受了汉民族建筑的影响。在城池宫室建筑上,北方少数民族接受的汉族建筑传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吾尔族先民回鹘在西迁走向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状态后,修建了不少具有中原汉式风格的城镇定居宫室住宅建筑,这些建筑虽多已不存,但从其宫殿遗址及瓦当存物上却明显可以看出唐代建筑的风格特色。明朝中后期,有不少汉族兵民进入了蒙古人生活的丰州滩等地区,在蒙汉民族的合作下,共同开发了土默特等地区,建筑了诸如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等草原城市,这些城镇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基本上是仿照内地汉族城堡式建筑而进行的,它们大多分内外城,城内的宫殿宅第,是典型的汉式宫殿居宅建筑。而明时藏族的建筑也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的特点,生活在青海地区的藏族还兴建了汉味十足的“城郭庐室”。近现代以来,少数民族城市建设受汉民族建筑文化影响之大,更是不言而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