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二和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宫廷雅乐。源于南北朝时萧梁之“十二雅”。北周以 “夏” 为号,隋代沿用之。唐高祖于武德九年 (626),命祖孝孙创制大唐雅乐,取“大乐与天地同和” 之意,遂以 “和” 为号,统称为“十二和”。共有三十一曲 (一曰四十八曲)、八十四调。以备宫廷施行各种礼仪时奏之。其顺序如下:一曰《豫和》 (后避讳,改为 《元和》),二曰《顺和》,三曰《永和》,四曰《肃和》,五曰《雍和》,六曰《寿和》,七曰《太和》,八曰《舒和》,九曰《昭和》,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各“和” 之曲皆有七调,同一乐曲,根据礼仪的不同,则需变换其调。如冬至圜丘大祭,用《豫和》 曲中之夹钟宫、黄钟角、太簇徵等乐调,而祭祀五方上帝及日、月,则用该曲之黄钟宫调。至唐玄宗开元年间 (713―741),又增 《?和》,用于三公升殿; 《丰和》用于祀先农坛; 《宣和》,以祭孔子等。共为“十五和”。十二和雅乐所用乐器,则有特钟、编钟、特磬、编磬、?、?、晋鼓、节鼓、琴、瑟、筝、筑、竽、笙、箫、笛、过、埙、逶于、铙、铎、抚拍、春牍等。唐亡为五代,后汉用雅乐,改称 “十二成”,后周又改称 “十二顺”,宋代雅乐则改称 “十二安”。辽代雅乐,初用唐代 “十二和”,后改用宋代 “十二安” 其内容,则大致相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