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丽帝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丽帝舆分类:【传统文化】 秦始皇陵青铜车马是三秦大地上继“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之后的又一伟大考古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所出土的秦文物中最为华丽、最为珍贵、最有价值的文化瑰宝。秦陵铜车马以其浓重的皇家车马的富贵气派,使中国所有已出土的古代车马黯然失色。秦陵铜车马不仅是一组完美的青铜雕刻艺术品,而且提供了秦朝皇帝车驾的真实形象,为我们研究秦代车制、冶铸技术和文化艺术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说起铜车马的面世,应追溯到1978年夏季。当时考古人员在勘察中发现了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丘西侧20米处、平面呈“巾”字形状,总面积约为3025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其建筑结构与兵马俑坑类似,在其中的第二小区发现埋葬有重要的陪葬品。1980年12月,对第二小区北侧第一过洞内进行局部试掘,遂发现闻名遐迩的一组两乘青铜车马。此坑深达7.8米,东西长7米,南北宽2.3米,坑口距地表3.8米。铜车马盛在一个东西长6.8米、南北宽2.1米、高约2米的长方形盒状的大木椁内。两乘大型彩绘青铜车马前后纵向排列,均面朝西方,两车各有御官铜俑一名,出土时,它们统统倒向北方,粉身碎骨,被巨大的黄土压力挤成千余块碎片。经过修复专家八载努力,两乘铜车马先后恢复原貌,重现丰姿。秦陵铜车马系秦始皇生前乘坐的车驾的真实模拟,它将秦代皇室车马的具体形状、系驾关系清晰地显示在今人面前,使我们一目了然,疑窦顿消。 两乘大型彩绘青铜车马分别由数千件零部件组装而成,总重量近2.5吨,按排列前后顺序编为1、2号铜车马。破损最严重的1号铜车马定名为“高车”。它车体较小,舆箱平面为横长方形,长度为48.5厘米,宽达74厘米;由四匹铜马驾车,车马通长2.57米,宽0.955米,高1.68米。其设计极为精巧,舆箱前阑板上沿连接车轼,两面着色的轼板高及御者腹部,便于御者驾车时作依托。舆箱左右阑板上沿各向外侧折成约120度角的小平台,供乘者凭扶。车箱外壁铸作浮雕式的几何线条,内壁则精绘菱形花纹图案。舆箱后侧无阑板,舆内乘员可从后侧登车。安车约可供两人乘坐,双手持辔、后佩长剑的御官俑站立在舆内右侧,正在全神贯注地驾驭马车,其左侧虚位以待贵者。御官俑神态专注,目不斜视,造型十分生动。从其头戴?冠、身系玉环的打扮上可知,其身份地位当非普通驭者,而是皇室高级驭手。联接在双层彩绘轼板内侧的绥带,则供上车时抓扶。高车引人注目地竖立着一把高高的圆盖车伞,22根青铜伞骨支撑起直径为1.22米的拱圆形伞盖,修长的独杆伞柄顶着浑圆的伞盖,恰似一位头载圆斗笠、婀娜苗条的少女亭亭玉立于五彩缤纷的青铜车舆内。 秦陵一号铜车马 高车是单辕双轮四马驾车,每匹马有两条辔绳,一条?绳,辔绳是御官俑控车之绳,?绳用以牵引车舆。一般认为高车属于为秦始皇“大驾卤簿”开道、警戒的卫车,它不仅灵活机动性强,奔驰速度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高车装备有兵器。在高车车轼下方悬挂着一条仿丝绸挂帘的铜板,如果揭开这条绘满菱形花纹的“铜挂帘”,就会发现安置在舆箱前壁内侧的箭囊,其上端能活动开闭,箭囊中装有50根带镞铜箭和4根平头箭。在车轼左侧前方的银质承弓器上,放置着一副铜弓弩,弩臂斜立于轼上。在舆箱左壁外侧还有一个箭囊,囊口巧妙地开在左侧扶手平台上,口边为银质,囊中放有12根与车箱内铜箭相同的铜箭,箭羽外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舆箱左阑板外掩于车耳之下的箭囊相对应,在舆箱左壁内侧铸有一副铜质盾服,服中装着一面绚丽精制的铜盾牌。铜盾两面彩绘云纹图案,着色浓艳,刻划细腻,极为珍贵,这是秦始皇陵文化遗址唯一所出的一面盾牌,也是我国历代出土兵器中最古老、最完美的一面铜盾。它为研究秦代盾的形制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秦陵二号铜车马 1983年10月1日公开展出的2号铜车马定名为“安车”。它紧跟于高车之后,属于秦始皇“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中的一种大型安车,即《史记?秦始皇本纪》所称的“掬捭车”。与1号铜车马相同,2号铜车马亦为单辕双轮四马车驾,但比前者体积更大。安车通长3.171米,高1.062米,面积达2.3平方米的椭圆形篷盖将车箱及御官俑遮得严严实实。铜车马和御官俑均按实车真人真马的约二分之一仿制,制造工艺十分复杂。据有关专家统计,安车共有各种零部件3462个,其中青铜铸件1742个,金制件737个,银制件983个,金银饰件重7375.1克,安车总重量达1241公斤 ① 。 作为秦朝皇帝乘卧之驾,安车设计得严谨、舒适,装饰极其华丽,处处渗透着秦文化皇权至上的观念。以车厢为例。安车舆箱平面略呈“凸”字形,分割为前后二室,前窄后宽。后室面积为78×88厘米,结构为封闭式,左右两侧和前边分别开有窗口,每个窗口都有活动式窗板,供乘者随意开合。舆箱后边开门,门上安装了单片门扇,乘者从后门登车。车厢内作了精心的布置,舆底铸有斜方格皮条编织物纹样,其上倒扣着一块近似正方形的铜质“重茵”。铜茵宽76厘米,长85厘米,厚达0.2―0.4厘米,其四周边沿向上折高3厘米。茵的正面绘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边沿则绘出四方连续菱形花纹。这块色彩明丽的铜茵实即供乘者坐卧使用的舒服软垫。茵的前边安放一条长方几形车轼,乘者凭轼而坐,腿足可在轼下自由伸屈。左右两侧阑板上装有畸蔟,乘车可以扶凭较,隔窗观看舆外风景。在车厢后边左角上,立有一把带盖的铜方壶,通高19.6厘米,壶外侧底部有个墨书“丙”字。舆箱后边距铜方壶不远处,放着一方对折为四层的铜折页,折叠后面积为9.2×9.2厘米,展开面积达18.4×18.4厘米。从云梦秦简可知,秦人一贯嗜酒好饮,扁长方形的铜方壶当是始皇帝长途旅行使用的盛酒之器“鸱夷”。轻薄如纸的铜折页当是主人旅途饮酒时用来擦拭酒迹的“??”。安车处处方便乘者,设计可谓周到之至。 与高贵舒适的安车后室相比,前室则明显的是卑贱者的所在。开放式的前室实际上是安车的驾驶室,面积为35×36厘米。前后室以彩绘阑板相隔,板上留有一个小窗户供主人同御者通话使用。前室舆底亦没有铜质软垫。头顶?冠、身着长襦、腰挂短剑、面带柔顺谦恭微笑的御官俑,做为皇帝忠实的奴仆,它只能从前室左侧开门登车。和高车站立执辔的御宫俑不同的是,安车御官俑保持跽坐身姿,双手平伸揽辔,注视前方奔驰的驷马。牵引安车的四匹铜马昂首向前,欲奔且止。马脖子下边都悬挂着用铜丝纽结的缨络“繁缨”。尤其特殊的是,安车右侧的骖马额前装饰有一个半球状的铜泡,上面镶嵌有金珠,铜泡上还有一根细小的铜杆,杆的顶端有一团铜丝缨络。它正是古代天子之舆特有的马饰件“纛”,为秦陵铜车马皇帝之舆身份提供了铁证。铜车马上装饰的大量金银饰件,进一步显示出铜车马皇家车驾的气派。 如车轴两端的银 、银 ,篷盖上的36根银质盖弓帽,铜马头部的金银络头、金当卢、银象镳,左右骖马颈上的金银项圈、金银缰索以及车轭上造型生动的饰件银蝉等,非秦始皇之舆莫属。 富丽华贵的安车除跽坐御官俑之外,并无乘者。安车既是秦始皇生前实用马车的真实再现,为何不表现始皇帝乘车呢?一般认为,安车作为陪葬明器,主要用来运载秦始皇的灵魂,是供秦始皇灵魂出巡使用的车马。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乘彩绘铜车马与隔冢相望的兵马俑军阵的方向刚好相反,铜车马单行纵列,奔向西方,与兵马俑背道而驰。铜车马方向的摆设绝非随便而为,其中包含了秦代统治者深刻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习惯。秦始皇陵以西,有秦朝皇都咸阳,有先公神庙所在地的西都雍城,有秦族勃兴之地天水秦邑,还有秦始皇以前历代秦君的陵寝寿地。落叶归根,日落西方,秦人死后灵魂要回到秦族神灵集聚的西部,重返秦人初始出发之地。丽山园这两乘华丽的始皇帝乘舆,高车在前方巡路开道,安车则载着秦始皇的魂魄紧随其后,驰向西方冥域中的秦帝国之都,驰向秦赢列祖列宗神灵居住的西天。铜车马一律面向西方,与秦人墓葬中死者头朝西方的宗教蕴含内容是一致的,它们都表达了某种秦人共识的宗教意义和文化观念。据此亦可推知,秦始皇本人的葬式当是秦人传统的头西足东的西首葬式。青铜安车内无秦始皇本人铜俑,是因为灵魂本无形,而且将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形象铸制成铜俑,实为大不敬。因之,历代陪葬俑中,绝无皇帝身影出现。 丽山园青铜高车和安车的出土,澄清了许多我国古代车制中令后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作为独辕双轮四马车驾,秦陵铜车马采取了商周以来传统的轭?系驾法,比欧洲古代马车的颈式系驾法更为科学。铜车马的车辕前段上扬,与车衡联接,后段笔直,与车轴在舆底十字交叉。辕与轴的交叉处安装有双面呈凹字形的“当免”,当免上凹口负辕,下凹口卡轴。方形车舆即坐在辕和轴之上,舆底和车轴接结部则垫着“伏免”,减少摩擦。车轴两端各安装一轮,每个车轮均遵照《考工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的原则设计铸造30根辐条。铜车舆箱与篷盖亦体现了古代“舆方法地,盖圆象天”的车制文化观念。车辕前端与车衡固定,衡在上,辕在下。在其两侧缚结马轭,衡在前,轭在后。驾车驷马中间两匹为服马,马颈分别套轭,轭内侧钩首上各自连接一条?绳。最外侧的两匹铜马是骖马,其胸部套着皮带环“鞅”,环上连接?绳,?绳后端固定在舆底的枕木之上。服马依靠肩胛力量,负轭拖?行进,左右两边骖马则依赖发达的胸肌牵拉?绳,帮助服马拽车前进。铜车马的系驾方法体现了“以马驾轭,以轭连衡,以衡拉辕,以辕带车”的原则,不会妨碍马的自由呼吸,便于充分发挥马力。而西方传统的颈驾法不用?绳,只用颈带把马固定在车轭上,轭衡相联,马依赖颈带负衡牵轭奔驰,其主要缺点在于颈带经常压迫马颈气管,造成马的呼吸困难。 秦陵铜车马的驾具与控驭之具也很有特色,增加了人们对秦代车马具的新认识。 1.轭。 铜车双轭内侧均铸出皮质的鞍形衬垫,厚0.7―1.4厘米,宽7.7厘米,垂直高度为16厘米。衬垫内侧有浅浮雕式的朱色方格纹,松软厚实的衬垫与轭肢结合处铸出皮条结扎纹。衬垫目的是保护马颈免受车轭磨伤,增加轭体与马肩胛的接触面和承重面,实即后世马车“衡垫”与“肩套”的前躯。铜车车轭双脚钩首之间,还有两条上下交织的链条“颈靼”,它们下垂在马脖子下方,用来阻止车轭从马颈上脱落。 2.?。铜车马均使用单辕单?,每匹驾马只有一条?绳,这比当时已经出现的双辕车和汉代采用的双?系驾方法显得落后一些。铜车外侧的两匹骖马各有一?,?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马胸套环“鞅”和舆底左右两轸内侧的纵行枕木“桄”的铜纽环上。中间的服马?绳前半截分别固定在两马内侧的轭?上,?的后半截则合而为一,固定在舆箱底部车轴的中间位置,服马?绳后段被遮在舆底辕下。 3.?具。铜车马的?具主要有辔、胁驱、橛等。每辆铜车都有八条辔绳,每马双辔,其中两匹服马的内侧辔绳分别缚在御官俑前方鸡爪形的铜纽鼻“?环”之上,称之为“轴”(纳),四匹铜马的其余六辔则统一握在御官俑的手中,供其控驭车驾。铜车的胁驱为横丁字形,有三个乳状锥齿,以长带将胁驱附系在服马肚下,长带上端缚在轭两侧车衡上,锥齿外向,目的在于避免铜马互挤,如骖马奔驰中内靠贴近服马时,服马外侧的胁驱即可刺其内胁,迫使骖马与服马保持合理空隙。骖马如果外逸,则由套在骖马颈项的一条缰绳约束,马缰另一端固定在衡轭交接处。而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控制骖马外逸的?具是游环。马橛是一根有刺的铜棒,其两头各有一个纽鼻连接着左右骖马的内外辔绳,马橛和铜衔都含在马口中,牵动马辔则连动橛、衔,橛刺可扎马口,迫使骖马依遵御者旨意向外转弯。安车有两件由带刺铜球组成的链条,是御者备用的镝衔,和铜衔用途一样。此外,安车御官俑右前角还有一柄竹节状铜策,其末端有根尖利的铜针,此物为御者控驭烈马准备的马策。 在彩绘青铜安车的车轮之下,发现有两件止车支轮用的“轫”,形状颇似井字形的铜方框。还有一件停车时支撑车辕用的铜车掌。秦陵铜车马形制体现了传统的商周车制的许多特点,是典型的中国驷马车驾的古老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商周文化对秦文化的巨大影响。也许秦代车制的这一恋古风貌,与秦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奇妙的互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