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衙北司之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衙北司之争分类:【传统文化】 唐末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朝臣衙门在皇城以南,故称南衙;宦官衙门在宫禁北部,因谓北司。晚唐宦官掌典禁军,有权任免将相,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擢用,南衙成了北司的附属机关,权阉成了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宦官专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因此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经常发生反宦官集团的斗争。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宰相李训谋诛宦官仇士良等,反被杀害;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宣宗与宰相令狐?策划尽诛宦官,事泄,于是“南北司如水火”。斗争延至唐末。参见“甘露之变”。 唐后期外廷朝臣与内侍宦官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为朝臣代称,北司则指宦官,因朝臣衙门在皇城之南、宦官机构在宫城之北而得名。唐朝后期,宦官势力日益膨胀,他们掌握着禁军大权,并借宫帏之便,挟持天子,排斥朝臣,操纵朝政,甚至连皇帝的生死、废立都由他们决定。皇帝与大臣们非常不满,双方开展了长期的夺权斗争。顺宗即位后,为摆脱傀儡地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打击宦官的势力,削夺其禁军兵权。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文珍等人先发制人,发动宫廷政变,立太子李纯为帝,逼顺宗退位。王叔文等相继被贬,遇害。文宗时,李训、郑注、韩约发动 “甘露之变”,由于谋事不密,被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发觉,后被宦官所害。宣宗的宰相令狐?主张对宦官实行 “有罪勿舍,有阙勿补” 的自然削弱法,也未成功。唐昭宗时,宰相崔胤吸取了数次失败的教训,召宣武节度使朱温率兵入长安,一举杀死宦官七百余名。宫廷内所剩宦官寥寥,宦官们再也没有力量同大臣们抗争、把持朝政,唐后期的南衙北司之争宣告结束。 唐朝后期外廷官僚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南衙指宫禁以南的宰相官署;北司指宫禁北部宦官的内侍省。永贞元年(805),针对宦官专权,顺宗发动“永贞革新”,开始了南衙北司之争。文宗大和五年(835),宰相李训、郑注等谋诛宦官仇士良,事败反为所杀(详见“甘露之变”)。大和八年(854),宣宗与宰相令狐?策划尽诛宦官,被宦官所知未遂。于是“南衙北司如水火”,但宦官始终掌军政大权。此争直至唐末方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