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卡若遗址·文化堆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卡若遗址·文化堆积

分类:【地域文化】

卡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比较厚,约在100―160厘米左右,说明遗址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遗址早晚两期三段典型房屋中采集的放射性炭素标本的测定结果,早期前段以F17为代表,年代距今为4955±100年(树轮校正5555±125年);早期后段以F 9为代表,距今4280±100年(树轮校正4750±145年);晚期以F30为代表,距今为3930±80年(树轮校正4315±135年)。综合参考其它的测定数据,卡若遗址的绝对年代大约在5000―4000年之间。卡若遗址的文化堆积,以T

1

、T

2

、T

3

、T

4

、T

5

的中部为界,大体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文化堆积为三层。第一层,后期覆盖层,第二层,深灰色土层。厚15―30厘米,平均深度约150厘米,内含红烧土粒和炭屑。出土遗物有大量打制石器,包括石铲、石斧、锄形器、石钻、石矛、切割器、刮削器等。细石器较多,有石镞、雕刻器、石片刮器、楔形石核等。磨制石器有石斧、 石

、 石凿、 石刀等,还有少量的石饰和贝饰。陶器数量较少,并有部分陶片。骨器有骨锥、骨针和印模骨具等。此层还发现墙房基3座,编号为F

5

、F

12

、F

30

,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分布于南区的北部。经鉴定,出土动物骨骼有较多的

, 并有少量的隼、猪、青羊、马鹿等。第三层,黄褐色土层,厚50―60厘米,深220厘米。出土遗物中的大型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基本与第二层相同,并有彩陶片和一定数量的粟类农作物遗存。此层还发现了草拌泥墙房基12座,有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两种形式,平面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还发现灰坑三个,圆形台面两处。动物骨骼基本与第二层相同,但增加了?子。北区文化堆积为四层。第一层为后期覆盖层; 第二层,深灰色土层; 第三层为黄褐色土层,出土遗物与南区第三层相同,发现草拌泥墙房基5座,烧灶遗迹一个,出土动物骨骼与南区第三层相同; 第四层出土遗物中大型打制石器与第三层基相同,有草拌泥墙房基8座,出土动物骨骼与第三层相同; 第五层未发现遗迹,陶片和骨器与第四层相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