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轿分类:【地域文化】 土家族婚姻礼仪。男家按择好的日期,派出迎亲队伍,俗称“发轿”。发轿,须当天赶到女家,不能在路途歇宿。发轿迎亲队伍由下列人员组成:媒人,土家语谓“头嘎”,其标志是手持一把伞;管理先生,土家语谓“二嘎”,管理各项礼物,为行开门礼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个背篓;“摸米”,即代替新郎迎新娘者,年龄比新郎稍小,没有特殊标志,使人难以识别;抬花轿者;唢呐手、溜子队;打包包锣和碗钹者,须为12岁童子伢崽,每人肩扛一根绿竹,竹叶中吊红绸;挑火把二人,提灯笼二人,抬嫁妆若干人。队伍行进次序为:以轿为中心,唢呐、溜子、督礼官走前开道;扛绿竹打包包锣钹紧随;挑火把、提灯笼列在轿前;媒人、摸米、抬嫁妆尾随轿后押轿。发轿时间,为清晨,土老司作法封轿门,新郎进轿,坐至朝门下轿,俗称“压轿”;沿途经村过寨,穿街走巷,唢呐吹奏,溜子欢闹,包包锣钹铿锵,热闹非常。 迎亲一般用花轿,又称喜轿。轿顶有顶珠,轿厢都用彩锻绣花的轿围子空罩着,上面绣满龙凤、牡丹和名贵的花鸟图案,光彩亮丽。用轿是明媒正娶,是新郎对新娘的最高礼遇。如果是续妻、娶妾只能用车,而不能用轿。 迎娶前,男方要找好伴郎,女方要找好伴娘。旧时男女嫁娶,陪伴新郎迎娶的伴郎,多为新郎的同胞、同族或姨表兄弟充当。伴新娘出嫁的伴娘,须是年轻女子,品貌端正、熟悉礼节,又善于应酬。伴娘的职责是伴随、护送、照料新娘嫁到婆家,从伺候新娘化妆、搀扶新娘上轿到途中关照、搀扶新娘下轿、再到拜天地、入洞房,始终陪伴左右,特别是在婚礼仪式上,要主动帮助新娘巧妙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嬉笑、玩闹和非礼行为,既要热情大方,诙谐幽默,又不失身份,不辱人格,做到应付自如,滴水不漏。 发轿(张联军摄) 到了发轿的时辰,由“全福人”用红捻子在轿内四周探照,以象征性手势“锁”好轿门,然后鸣放鞭炮“发轿”。花轿前后簇拥着灯笼火把,四对红纱宫灯,四名喇叭乐手,富有者还请鼓乐队,一路吹吹打打,招摇过市。新郎亦随轿接亲,旧时男子娶妻,称为“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民国之后,改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插宫花,系红绸授带。 就是要派杠房的人员搬抬花轿等仪仗执事去接新娘子。发轿的时间是上午七八点钟,若距离较远,则还要早起程。这时杠房的人员以取扶手板为暗号通知忙活喜事的各行人工。然后,由茶房喊一声“齐啦家伙!”吹鼓手便吹号筒传示,先向新房方向吹打一通,称之“响房”。接着,鸣锣开道,依次序出发,仍是由茶房引导,其后是执金花和条盒的两对人员。条盒内装有“到门帖”,由新郎以“侍馆甥”的名义送到新娘家(最初,到门帖是新郎自己在迎娶时坐八抬大轿亲自送到新娘家,俗称“大娶”)。其后,便是旗、锣、伞、扇等各式仪仗执事。除此,还必须有四个夹着红毡的人,因花轿和新娘都不得直接挨地,须用红毡垫地,故这四人就是负责倒红毡的。另有穿戴整齐的坐在花轿中的“压轿童子”和被称作“公鸡凉席”的两个童子。 此时,女方家亦是一派繁忙。除准备招待亲友的食物外,要打发一女仆给男方家送100个煮好的水饺(说是100个,实则96个,女家留下4个),以备新人坐帐时食用,谓之“子孙饽饽”,俗称“子孙扁食(轻音shi)。这些水饺交与男方家,由全可人将其连同4个小菜碟一起放到新房的炕桌上。 当男方家的花轿等一行人到来后,女方家聘请的茶房要陪同主家出来迎接。新娘的表兄弟、舅父等近亲两人要把花轿的里层即轿心子抬到堂屋门口后退出等待。男方家迎亲随行的一切响器均要热闹地吹打一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