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吴越冶铸技术的成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吴越冶铸技术的成就

分类:【地域文化】

神话传说终究是神话,不是历史,那么,吴越地区冶铸业的历史又如何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古代,中原人精于礼器,这与“中国”是“礼仪之邦”的传统分不开,为此,礼乐是中原人治邦的重要法则。在今天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而当时的吴越人,则往往注重于耕战,这与他们当时被中原人看作是“蛮夷”有直接关系。春秋,战国诸国之间本身就征战不断,在胜者为侯,败者为奴的历史条件下,地处“蛮夷”的吴越人,用武力来保卫自己的生存,尚武,好斗是极其自然的事;吴越人重视耕战的另一原因,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无关系。江海之交、水乡泽国自然之神,赋于了他的子孙们好动的个性,和好强的心态。再则,吴越地区当时以盛产铜锡而著称于世,为吴越人冶铸业兴起提供了物质保证。加之吴越人早就有“拿来我用”的特点,虽然青铜冶铸稍晚于中原人,但后来居上,特别在青铜武器冶铸技术方面,超过了中原人。

正因为有以上的几个方面的原因,在今天保留下来的吴越青铜器中,兵器与生产工具的比重,远远超过中原。当然,注重礼的中原人保留至今的礼器,也是吴越人望尘莫及的。

在吴越人的兵器中,吴王剑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如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2柄剑,均带漆木鞘,其中一柄为吴王夫差剑,剑身铸有阴文彖书两行小字:“攻

(?)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剑出自棺内中部,剑首残缺,剑柄断为三截,柄筒上无箍,剑锋锷已腐蚀,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另一柄剑出土时断为两截,通体尚有光泽,锋刃皆利,柄上有二道箍,全长53.7厘米。1976年2月,在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品回收部门发现一柄吴王夫差铜剑。剑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剑柄上有箍两道。剑身满布花纹,隔手上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剑锋犀利,有阴刻篆字铭文二行共十字:“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据百泉文物保管所崔墨林分析认为:“此剑可能出于辉县东南一里许琉璃阁附近战国墓区,为盗墓人在解放前盗出。”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征集得一柄吴王夫差剑。原残为6截,后修理复原,剑长57.7厘米,剑宽5.4厘米,有阴刻铭文十字:“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此剑现在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亦收藏一柄吴王夫差用剑。剑长58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饰有云纹,剑隔镶嵌绿松石,铸造精美、剑身近隔处有铭文:“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两行十字。另外在安徽,江苏等处也曾出土吴国宝剑。

上述诸剑的铭文字数、款式、辞例基本一致,铭文中的“攻?”、“攻

”即“句吴”,也就是吴王夫差的用剑。从出土的地点看,有些地方吴王夫差并没有到过,为什么那里出土吴王夫差自用剑呢。这是因为所出土吴剑的地方,在吴称霸之时,曾一度为吴攻占之地。比如山东平度,邻近莱州湾,古时为齐国的出海口。据《左传?哀公十年》载:“徐承帅舟师,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从这一段记载看,齐、吴两国相争时吴人曾来到山东半岛,所以在平度发现吴王夫差剑也并非偶然。历史曾有过“黄池会盟”在河南辉县出土了吴王夫差用剑,也符合历史事实。只不过有的大概是吴王夫差奖赠给他的将士,由他们带去的。

上面谈了吴王剑,现在再来看看越王剑。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柄越王勾践剑,剑长55.6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柄上缠有丝绳,剑隔两面有花纹,嵌有蓝色琉璃,剑身满饰极富地方特色的菱形几何图案,剑身有鸟篆铭文:“

(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杪(剑)”8字。出土时剑在黑漆木鞘内,在地下已埋2400多年,剑从鞘中拔出,仍寒光逼人,可以断发。1979年,在河南淮阳县大建的一个楚墓中发现一柄越王剑。剑长58厘米,宽4.5厘米,剑隔、剑首均有错银鸟篆铭文,双刃锋利,十分坚固。正面的鸟篆铭文为“?王”二字,反面为鸟篆铭文和剑首的鸟篆铭文9字的意义至今还未明白。

从现已知的越剑,都是越王勾践之后的剑,勾践之前的越剑至今还没有发现。由此可知,吴剑早于越剑。这是因为自越灭吴后,越国工匠承袭了吴国的冶铸技术并加以改进,后来的越国之剑,更优于吴国剑了。如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自用剑”,更与众不同,据研究,该剑上的黑色菱形花纹可能是经过硫化处理的,这种技术,在武器铸造中,处在领先的地位。这也充分证明先秦诸子著述中有关吴越铸剑的记载,是有其充分根据的。曹丕在《剑》诗中咏赞吴越之剑:“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光”,是如实地描写,并没有夸大。

吴越的冶铸技术除造出宝剑之外,青铜工具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在吴越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重也是很大的,是中原及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拥有锋利的青铜兵器、精美的礼器和数量较多的青铜农具,是吴越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些青铜农具中,较为典型的如仪征县破山口西周墓中出土的青铜斧,斧长17.2厘米,宽9.8厘米,青铜镰刀长14.2厘米,青铜凿长12.9厘米,宽4.8厘米。金山戚家墩第三层出土的镰形器。扬州肖家山出土的铜凿,长9厘米,宽4厘米。锄高8厘米,宽7.5厘米,中空3.5×3.5厘米。浙江绍兴城东的西施山等地,出土了青铜刀、镰、斧、犁等一大批农具。在苏州出土的青铜器34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锛12件,锄5件,斧6件,镰6件,犁形器1件,另外还有鼎2件,剑2件。

吴越的青铜工具,还散及其邻近地区,如安徽淮南、贵池曾先后出土了一批青铜工具,湖北铜绿山出土了铜锛、铜斧等农具。这些青铜工具,大多是春秋战国时的遗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西周之际,青铜是十分昂贵之物,故到了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用青铜制造农业工具并不多见,可是,在吴越地区却不同,青铜工具大量出现。吴越地区成批出土的青铜工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据《考工记》载:“粤之无槟也,非无槟也,夫人而能为槟也。”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说,其意是:越地没有专门造“槟”的官营工场,是因为越地的老百姓人人都会制造“槟”,为此,就没有必要建官营的工场了。郑玄也说:“粤地……而山出金锡,铸冶之业,田器尤多。”“金锡”多,又人人都会作槟,槟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由此可知,当时的江南,农业是很发达的。正因为农业发达,随之出现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制造工具的家庭作坊也很多,故在郑玄眼中,“粤地”即越地“人人皆能作器”。

从出土的农耕工具的制形看,吴越地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如在苏州葑门河道、新苏丝厂工地出土的锯齿形镰,皆为一面平滑,一面有较深的篾状纹,刃部皆为锯齿。这种青铜镰与战国时期弯月形铁镰不同,有明显的江南特点。这种青铜镰还在江苏金坛、吴县、溧水、六合、浙江的绍兴、永嘉等地亦有出土。另外还在绍兴地区发现了青铜犁铧,呈V字形,全长18.2厘米,以及锄、

形器等一大批青铜农具。

吴越地区冶铸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但现在出土的多为青铜器,铁器较少,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如六合出土了铁条、铁刀等,在绍兴西施山出土了铁镰、铁锄等。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