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彝族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彝族服饰分类:【中国民俗】 云南彝族是古老的民族,其服饰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彝族最早的服饰是什么样子,虽无文字记载,但昆明晋宁石寨山西汉墓群出土的青铜器的人物图像上,有一种“编发”的人。此种“编发”者,即《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的“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游牧民族,亦即“昆明之属”。“滇国”出土的青铜器中,已有铜针、针线筒、绕线板、奁、线等生活用品,贮贝器上还绘有多达10多人的纺织场面,说明“滇南”的纺织业和缝纫业已较为普遍,生活在“滇国”的“昆明之属”已有服饰。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这里说的“夷人”,包括今彝族先民的藏缅语族羌族系统。“昆”、“叟”(“昆明人”中的一些部落)。“曲头木耳”,当指以小木棍穿耳。“环铁”,当指以铁环为手镯或项圈。“裹结”,“结”通“整”,指头上挽髻而以布缠裹,似今日彝族的英雄结,到了东爨时代,《蛮书》说:“(乌蛮)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其蛮,丈夫一切披毡”。彝族自古尚黑贵黑,无论男女衣饰,都以黑色最为普遍,所披的披毡,也几乎全为黑色,故东爨乌蛮男子的披毡,亦当为黑披毡。至南诏时期,“黑罗罗……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 ① 此时期,南诏已是奴隶社会,等级森严,服饰已有等级之分。剑川县石钟寺第一号石窟“南诏王异牟寻造像”,南诏王异牟寻身穿左衽条幅缀合的宽袖长袍,头戴金刚宝塔式宝冠,冠前额为三叶莲花瓣,顶上为宝葫芦装饰,冠后为护颈帔,冠带系于额下。这是南诏时期最高等级的服饰,其他人不得穿。王者像左、右是文武达官造像,都是头挽高髻,髻上裹幅巾,身穿左衽短衫,腰束带,足穿靴。另从史籍的零星记载看,南诏时期普通男子皆头挽发髻,穿上仅及膝的右衽窄袖短衣,披毡,赤足;妇女梳大髻,穿右衽长袍,耳戴大耳环,披毡,赤足。从此可知,到南诏时期,彝族的普通服饰已大体定型。至明、清之际,亦大体如此,只是过去下身所穿的裙改为裤,赤足变成了穿草鞋或布鞋,衣、裤的料子已多由麻布变成了棉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