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白族服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白族服饰

分类:【中国民俗】

白族是最早居住在云南的古老民族,其服饰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在洱海地区新石器中,已有陶制的纺轮,形状有扁平形、石鼓型等几种,在白族先民滇人居住的滇池地区,也在新石器中发现有陶制纺轮。由此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已能纺纱织布,用自制的布来缝制衣服。在剑川海口铜石并用文化物器中,既有陶制的纺轮,也有石制的纺轮、骨针、骨锥,还有鹿角等兽骨制成的环、坠,雕花的角片和穿孔的兽牙、兽爪之类的装饰品。说明那时人们不仅能自制衣料和服装,而且还用兽骨、兽角等制成装饰品,用以装饰自身。青铜文化时代,即公元前7―前1世纪的春秋、西汉时期,随着农业和纺织业的发展,白族先民的服饰日趋定型和成熟。20世纪60―70年代,在大理、祥云、楚雄及滇池周围发掘的青铜器中,在晋宁石寨山的贮贝器上,绘有女奴隶主监视众多女奴隶纺织的场面,说明纺织已成为专门的产业,为服饰生产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原料。在青铜器中,还有青铜制作的针、针线筒、绕线板、奁及丝线等缝制服饰的工具、材料和装饰品。从青铜器上众多人物图像来看,白族先民“滇?”不分男女,穿的都是长至膝盖的无领对襟外衣。衣袖宽大却较短,仅长至肘。男的常以带束腰,有的衣后还拖有一后幅,可能就是史籍所谓的“衣着尾”的习俗。至今白族妇女穿的外衣,仍是前短后长的“衣着尾”的外衣,仅是把无领变成了有领,把对襟改成了右衽。男女皆叠发为髻,中间以带束之。不同的是,男子的发髻挽于头顶,妇女的发髻拖在脑后,为“银锭式”的?髻。至今白族中老年妇女的发式,仍与此完全相同。故《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此皆滇髻。”青铜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并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做成的珠子、耳环及玉镯等,说明“滇?”很讲究头、手的装饰。

唐代初期白蛮的服饰,据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中说,男子以毡为帔,女子绞布为裙衫,仍披毡皮之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除披毡之外,男女服饰与“滇?”基本相同。到南诏、大理国时期,白蛮的服饰仍承袭了过去的风俗。男子穿对襟上衣,以毡为帔,头顶挽髻,上戴圆锥形旁有双翅高翘的头囊。妇女穿短衣裙,以披锦方幅为饰,披毡挽髻,髻、耳多以珍珠、金、贝、琥珀、玛瑙为饰。

南诏时期,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大的发展。《蛮书》卷七说:“蛮地无桑,悉养柘蚕浇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二月初蚕已生,三月中茧出。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为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入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采。蛮及家口悉不许为衣服。其绢极粗,原细入色,制如衾被,庶贱男女,许以披之。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俗称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男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南诏时期白蛮养蚕、抽丝、织锦的盛况。唐大和三年(829年),南诏派王嵯颠攻陷成都,掳掠的技工男女,据说达五万之众。回南诏后,让他们都去“解织绫罗”,“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

“埒”是相同、相当的意思。足见南诏纺织业的规模及水平。与此同时,南诏的制毡、制革、刺绣、金银器及琥珀、玛瑙、瑟瑟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这就为白蛮的服饰制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南诏是奴隶制社会,大理国是农奴制社会,贫富悬殊极大,等级森严,人分尊卑贵贱,这在服饰、头饰上都有明显的反映。樊绰《蛮书》卷八《蛮夷风俗》中说:“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羽仪以下及诸动(疑为‘勋’)有一切房(疑为‘功劳’)甄别者,然后得头囊。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一髻,不得戴囊角;当顶撮?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以为耻。曹长以下,得系金?苴。或有等第战功褒奖得系者,不限常例。”从以上记载可知,在南诏时代,男子,特别是军人和宫廷官员结什么样的发结,戴不戴头囊,戴什么样的头囊,系不系“?苴”(即腰带),系什么样的腰带,都有严格的区别。

在服饰的颜色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南诏“贵绯、紫两色。得紫后,有大功则得锦。又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其次功一则胸前背后得披,而阙其袖。又以次功,则胸前得披,并阙其背,谓之大虫皮,亦曰波罗皮”。

“波罗”为白语老虎之译音。波罗皮即虎皮。南诏《德化碑》上铭刻的功臣名将,都是获得殊荣之人,其中有获紫袍金带者,有获双色绫袍金带者,有获双色绫袍金带并大虫皮者,也证明了《蛮书》记载事实之可靠。

对妇女的服饰和头饰,《蛮书》中亦有记载:“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幅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砦其髻,亦谓之头囊。”

普通妇女都穿“裙衫”,“以酥泽发”,把发辫梳而成髻,“常披毡”。

从各种文献典籍来看,披毡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男女的重要服饰。为什么如此?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中说:“西南蛮地产绵羊,固宜多毡毳。自蛮王而下至小蛮,无一不披毡者。但蛮王中锦衫披毡,小蛮袒裼披毡尔。北毡厚而坚,南毡之长至三丈余,其阔亦一丈六七尺。摺其阔而夹缝之,犹阔八九尺许。以一长毡带贯其摺处,乃披毡,而系带于腰,婆娑然也。昼则披,夜则卧,雨晴寒暑未始离身。其上有核桃纹,长而轻者为妙。大理国所产也,佳者绿以皂。”这说明不仅南诏国男女皆披披毡,大理国也如此,而且,把白蛮为什么要披披毡、披毡的作用,说得再清楚不过。南诏授立功者以虎皮,可能就是从披毡衍变而来。

元代白族的服饰是,“男子披毡,椎髻。妇人不施脂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盘系,裹以攒项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身细毡为上服。”

此时,妇女的头饰、手饰、披毡虽稍有变化,但披毡、椎髻仍是男女服饰的主要特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