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陵寝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陵寝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埋葬、祭祀已故皇帝的制度。中国古代皇帝死后,除修建宏大的陵墓外,还修建用来供奉、祭祀和朝拜的陵墓附设建筑,即“陵寝”,以此作为加强其统治和推崇皇权的一种手段。陵寝制度初创于战国时代,秦汉时逐步确立起来,一直沿袭到清亡为止,共经历了两千余年。《后汉书?祭祀志下》:“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到东汉时,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仪式,于是扩大“寝”的建筑,既用来日常侍奉,又用来定期朝拜祭祀。魏晋南北朝时,陵寝制度一度衰落。到了唐朝,陵寝又有进一步的扩展,帝王陵寝中的“寝”分割开来,分造三处,即神游殿、献殿(上陵朝拜用)、寝宫(即下宫,供墓主灵魂饮食起居生活之用)。唐代陵园把献殿和下宫分建两地,突出了上陵朝拜祭祀典礼的重要性。宋时,陵墓称陵台。举行上陵礼要到上宫(唐时的献殿,亦称寝殿)和下宫(唐时的寝宫称下宫,宋亦然)分别举行致奠之礼。宋时的下宫建筑分为前后殿、神厨、库室和神游亭(唐时称神游殿,供墓主灵魂游乐之处)。南宋把唐朝以来分离的上宫和下宫,联合建造在同一条轴线上,是此时陵园的特点。明清时期,陵墓称宝顶,并建方城明楼于旁。明代宝顶为圆形,清代为前方后圆形。陵寝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取消下宫建筑,扩大上宫建筑。唐宋时期的下宫建筑中,神厨尚存,库室改称神库。上宫建筑有享殿和配殿,显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从东汉到明、清,在陵园南门外,还有所谓“神道”,两旁陈列有石刻的人像和动物群像,用以表示帝王君主的威严与皇权的神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