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诗十九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诗十九首

分类:【文化精萃】

组诗名。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非一时一人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是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但也有游子乡愁。表达了离恨之苦,希望夫妻团圆,怨恨虚度青春,流露着感伤低沉的情调。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民歌情趣,但形式、技巧较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在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五言诗歌已经成熟。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甚远。除《文选》注而外,还有今人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诗集。汉代无名氏诗歌,非一人一时所作,约产生于东汉末年动乱的桓帝、灵帝之时。诗见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恨和士子的彷徨失意。艺术上吸收《诗经》、《楚辞》中的营养和西汉乐府民歌的抒情方法,往往缘事寄情;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揭写作者的内心感受,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且多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含蓄蕴藉,言近意远;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精确洗炼,前人说它“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是十分中肯的。《古诗十九首》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汉代五言抒情诗艺术上的最高峰,对其作品,《文心雕龙》评论说“结体散文,质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为“五言之冠冕”。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多受它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陈淳书,草书,金粟笺本。曾为清宫收藏,钤 “乾隆御览之宝” 等鉴藏印玺多方。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是陈淳行草书的代表作品,录《古诗十九首》并书序,又题记四行。此卷书法结字方长疏朗,用笔厚重圆润,严谨而妩媚,旷达而平稳。字行之间虽牵丝连缀不多,但笔意联贯,血脉相通,挥洒随意,舒展自然。如人之所评: “笔气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坂,翔鸾舞空,较之米家父子,不知谁为后先矣。” (见马宗霍《书林藻鉴》) 《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时无名氏所作,内容多写乱离之世征夫旷妇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徨失意,语言精练朴素,描写生动真切,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陈淳 (1483―1544),字道复,自号白阳山人,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善写意花卉、泼墨山水。书工四体,尤擅行草。其草书初学二王,后精研李怀琳、杨凝式诸家,能放意为之,若苍藤劲竹。楷书初学文征明,潇洒清雅,行书出入米、蔡,自有心得。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萧统《文选》“杂诗”上。因为作者姓名无考,时代难定,历来诗家多有推测。《文选》以不知姓名,统名为古诗,较为公允。《古诗十九首》大约写作于东汉末年,其作者多属于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古诗十九首》虽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思想感情比较复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表现了处在汉末动乱年代的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对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和哀伤,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基本内容略分为三: 一为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悲与念远望归的思妇之情;二为怀才不遇,知己难逢,要津未据的长苦坎坷;三为人生如寄,名利双无,识神仙之为虚妄,感服食之易药误,死亡既然可惧,为乐应须及时的颓废思想。《古诗十九首》历来脍炙人口,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首先,兼用比、兴、赋三种表现手法、隐中有显,显中藏隐,言近而旨远,语短而情长;其次,借景托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其次,叙事中抒写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又兼顾情节发展,塑造出鲜明生动富有内涵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再次,放言精炼,无雕琢之痕;造语平易,合自然之势。达意充分,抒情周至。《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刘勰称它“结体散文,质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钟嵘以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安诸子的离乱篇章,其韵味多同于古诗。有唐一代,号称诗国,李、杜等大家亦多追步其精神。近世学者如王国维等也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作了公允的评价和深刻的发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7:58